400-8099-707
当前位置:

联合收割机项目市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

发布时间:2019-04-10 09:09:37

导语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应用特点一、产品定义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联合收割机,就是收割农作物的联合机,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二、应用特

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应用特点

一、产品定义
 
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联合收割机,就是收割农作物的联合机,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
 
二、应用特点
 
联合收割机使收割与脱粒机结合在一个整件中,使农民能以单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脱粒。联合收割机有四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地区环境。
 
1、自走轮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此种机型比较适合华北、东北、西北、中原地区以及旱地环境作业,以收获小麦为主、兼收水稻,适合于长距离转移,是异地收割、跨区作业的主要机型。
 
2、自走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该机型比较适合华中及以南地区的水旱地或水田湿性土壤作业,适用于小麦和水稻作物的收获。可以进行异地收割、跨区作业,但如果进行长距离转移,则需要汽车运输。
 
3、自走履带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此机型主要适用于水稻收获,可兼收小麦。是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中复杂系数最高的产品,价格也最高。与其他机型相比,收获后的粮食清洁度较高,并能适应深泥脚、倒伏严重的收割条件,同时还能保证收割后的茎杆完整。
 
4、悬挂式联合收割机。悬挂式联合收割机是利用拖拉机动力来进行收获联合作业,有单动力和双动力两种。此种机型价格便宜,可以一机多用,但拆装比较麻烦。
 
第二节 联合收割机行业发展历程
 
1831年,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这是联合收割机研制的重大突破。此后,麦克科密克一直致力于联合收割机的改进和制造,他生产的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到1870年,他制造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由40匹马牵引,收割幅宽达30米,收割机上还装有麦桔打包装置。
 
1889年,美国人贝斯特(Best)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天最多可收割50多公顷农田。此后,又相继诞生了由内燃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19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收割机在美国日益普及,很快澳大利亚也生产也了类似的机器。
 
20世纪20年代,联合收割机首先在美国的小麦产区大规模使用,随后迅速推广到了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诸国。
 
20世纪70年代,联合收割机才真正在我国推广应用。主要机型是东风-4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和桂林-2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东风-4和桂林-2的诞生,开创了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普及推广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湿软水田作业的问题,各生产和研究企业开始研制自走全喂入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包括广东农机研究所研制的全喂入轴流橡胶履带式联合收割机(14.7kW)。中国农机院、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及德国克拉斯公司联合研制的KC-070型全喂入橡胶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同时,桂林联合收割机厂和中国农机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和中国农机院、湖州联合收割机厂和江苏工学院、镇江脱粒机厂和南京农机化所都进行了相关机型的研制。
 
随后,东风E514、江南-120、珠江-2、金马-1065、JL-1065、JL-1075等一大批自走式全喂入机型开始涌现。
 
20世纪90年代,柳林、三联、星光、常柴、中国一拖及福田雷沃等大批企业相继进入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行业。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产品研发领域,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得到迅速提高。
 
2000年以来,小麦跨区机收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进行着,以新疆-2为代表的2型机为我国小麦机械化收获提供了装备基础,水稻机械化收获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2008年,哈东金集团引进乌克兰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于2月2日与乌克兰赫尔松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举行了合资共建“哈尔滨东金赫尔松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签约仪式。标志着乌克兰拥有的世界一流玉米收割机制造技术正式落户哈尔滨市。
 
2009年2月,由广西农机研究院研制的4GZQ-260型大马力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首次投入生产使用。它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代表甘蔗收获技术发展方向的甘蔗收获机械,也是国产第一台投入生产使用、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甘蔗联合收割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机行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产品体系与科研开发体系,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略……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1-6月,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2005-2009年中国GDP季度走势图   单位:%
 
各产业累计增加值走势图  单位:%
 
用支出法核算,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占53.4%,拉动3.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占87.6%,拉动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占-41%,下拉-2.9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需的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净出口对GDP的下拉作用,尤其是在投资强劲增长的刺激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上半年7.1%的GDP增速。
 
1、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工业利润降幅趋窄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而高载能行业生产低位回升,其中包括有色、建材、化工、石油加工业。分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长6.6%,轻工业增长8.2%。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重工业增速严重下滑,较轻工业增速发生逆转。然而5月份之后,重工业增速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势头,从而使得二季度的增速较一季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2、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加快,投资结构改善效果明显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加快6.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增长32.7%,加快9.5个百分点。
 
3、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为平稳,县及县以下增长缺乏后劲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9833亿元,增长14.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878亿元,增长16.4%。从上半年整体来看,县及县以下销售增长要明显快于城市的销售增长速度。但是从单月数据来看,双方呈现出了相反的走势。2月份,县及县以下销售增长较城市的销售增长速度高出了4.7个百分点,达到了近期的一个历史高位,但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其差距逐月收窄,6月份,城市销售增长反超县及县以下的销售增长0.05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我国的价格总水平处于较高的位置,受上年同月基数过高的影响,6月份的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较上月降幅扩大了0.4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4%。随着08年下半年价格指数的逐步回落,在未来几个月内,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降幅将逐步收窄,尤其是受益于去年第四季度该指数的相对低位,今年四季度,零售价格下降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负面影响将有望减弱。
 
4、PPI和CPI数据持续双降,翘尾因素影响四季度减弱
 
200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自今年2月份以来,CPI和PPI双双步入负区间运行,PPI降幅逐月下探,屡创新低,6月份CPI更创十年新低。6月份CPI、PPI数据均不太乐观,最主要的是环比也出现下降,市场普遍预期的“通胀”短期内难以出现,“通缩”风险并没有消除,而且有可能还在恶化。
 
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11.2%,此外,6月份PPI翘尾因素达到了-6.02%,因此上表现为6月份PPI的降幅进一步扩大。
 
整体上来讲。当前流动性充裕推动一些基础性产品价格明显反弹,但与去年高位比仍然较低,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下跌通道中。从供求看,我国工业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进而抑制我国PPI的快速回升。当前影响CPI下降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翘尾因素,6月份CPI翘尾因素达到了-1.3%,其下拉作用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将一直持续。到10月份,翘尾因素将逐渐减弱为-1.0%,11月份进一步减弱为-0.2%。
 
从消费物价水平来看,核心CPI(剔除食品与能源)的变化幅度相对较为平稳,造成CPI变化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和能源,尤其是食品对CPI变化的影响最大。
 
我国的粮食价格经过了前期的持续下跌之后,最近几个月走势相对平稳,价格小幅回升。从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指数来看,我国鸡蛋价格自07年高位回落以来,始终保持在相对理性的水平,其降幅一直较为平稳,并且在最近几个月呈现出小幅回升的态势。相对于鸡蛋而言,我国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剧烈。我国猪肉价格自去年的历史高位开始回落,价格不断下挫,并且目前尚无法看到止跌回稳的迹象,这也是造成CPI连续负增长的因素之一。当前某些地区的猪肉价格已经低于其生产成本,生猪的生产和存栏也较前期明显的减少,随着生产周期自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干预猪肉价格意向的逐渐强烈,肉类价格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随着后期肉类价格的止跌回稳,食品价格将触底回升,从而带动CPI的企稳回升。随着翘尾因素影响在第四季度的逐渐消失,CPI有望在年底重新步入正增长区间。
 
5、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略有减少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5.9亿美元,下降25.4%。累计贸易顺差969.4亿美元,下降1.3%,净减少13亿美元。其中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2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7%,环比增长11.2%;其中出口9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环比增长7.5%;进口871.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环比增长15.6%。
 
(二)200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2009年,在国家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初步遏制了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尤其是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9%,扭转了连续7个季度减速的趋势。一揽子政策的刺激作用和我国中长期发展有利因素将共同推动下一阶段经济继续回升,预计全年GDP增长8%左右。
 
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在进一步消化房地产库存的同时,将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性产能过剩,将使我国“去产能化”过程任重道远。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和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下半年经济回升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和我国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对下半年经济的不利影响。其中,有六大因素将影响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
 
1、工业生产增速将继续稳步反弹。
 
2009上半年,工业生产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部分产品库存量下降幅度超过实际需要。下半年,在宏观经济与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将进入库存温和回补阶段。
 
下半年在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的影响下,中国对外出口加速下滑势头将得到抑制,预计降幅略有收窄,这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逐步回升,促进下一步工业生产平稳恢复。另外,工业生产先行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上升,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收缩—扩张分界线之上。先行指数走高预示下半年工业增长将稳步提高。
 
综合分析,初步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比上半年加快1.5个百分点。但这一水平仍低于近20年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9%)。
 
2、下半年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土地市场升温提高了地方政府收入和资金配套能力、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及房地产市场的量价齐升,下半年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趋势;但新增贷款猛增势头不可持续、企业效益仍在下滑、外需低迷和产能过剩等因素对投资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投资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
 
初步预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3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左右。由于存货投资调整主要发生在一季度,预计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季提高,投资仍将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3、扩大消费政策进一步加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继续稳定增长。
 
1)居民收入稳定将促进消费继续升温。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的影响下,预计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将继续扩大。
 
2)政策推动新消费热点形成。家电等产品将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下半年随着家电下乡产品种类扩大和品质提高,农村家电销售量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国务院出台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补贴措施将推动城市家电市场消费走高。此外,由于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预期增强,贵重保值商品消费亦将快速增长。
 
3)房地产、汽车等主导市场消费情况好转。其中,住房消费有望持续回升。由于目前住房需求主要是改善性和投资性需求,购房者经济实力和支付能力较强,稳定的购买能力将推动下半年住房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汽车消费将稳步提高。鼓励汽车报废、扩大汽车下乡的补贴范围、支持农民直接购买轻型载货车等汽车消费政策不断完善,将促进我国汽车消费继续快速增长。预计下半年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将逐渐由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扩展,价位低、耗油量少的汽车销售继续增长。
 
总体来看,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加之在政策效应和长期因素的推动下,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就业压力较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者信心仍处于历史低位会影响消费水平。初步预计,2009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760亿元,名义增长15.0%。
 
4、外贸出口降幅有望逐步收窄,贸易顺差额有所下降。
 
在外需回暖、政策显效、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下,预计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降幅将呈现收窄趋势。
 
1)外部需求恶化情况有望缓解。5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上涨0.5%,为4个月以来最大涨幅,制造业景气指数达到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欧元区、日本部分经济领先指数也出现连续几个月上行走势,这预示经济运行持续恶化趋势将有所缓解。主要贸易伙伴国下半年经济趋稳,将有利于中国外部需求环境改善,预计出口降幅将有所收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下半年进口降幅有望明显收窄。
 
2)外贸扶植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首先,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加工贸易台账准备金“由实转改为名转”等措施将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出口能力;其次,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范围有利于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高进出口意愿;再次,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可以促进未来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增加。
 
3)进出口价格回升将导致名义增速降幅减慢。一方面,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触底反弹迹象,预计下半年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商品在世界经济趋稳背景下将继续保持波动向上走势,带动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回升。另一方面,去年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达到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受去年同期价格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将稳中趋升。因此,由于价格因素导致进出口名义增长下滑的趋势将有所减轻,进出口尤其是进口名义增速逐渐向实际增速靠近。
 
综上所述,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下降幅度减缓,全年预计下降17.5%左右;进口降幅较上半年明显减小,全年下降16%;全年贸易顺差规模下降到2200亿美元左右。
 
5、物价下行周期即将结束,年内CPI有望由负转正。上半年,新增贷款高达6.37万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也远超出全年5万亿元的调控目标。不能忽视货币信贷供应高速增长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影响。
 
此外,流动性大幅增长以及全部球性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强烈。
 
另据测算,09年下半年CPI翘尾因素由上半年的-1.5%减弱为-0.9%,至12月份变为零。因此,基数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但油气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水等公共产品价格上调的影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等,使得新涨价因素逐步增加,当然,产能过剩将抑制物价回升,夏粮保持连续六年增产,粮食供应充足会对消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抑制作用。
 
总体来看,三季度CPI和PPI仍将呈负增长态势,PPI跌幅甚至可能会加大。综合考虑市场需求逐步回升,翘尾因素影响减轻,输入型价格上涨动力加大以及流动性等因素,预计CPI年底前将出现正增长,而PPI增速年内难以回正。初步预计,CPI全年同比下降0.5%左右,PPI同比下降5%左右。
 
6、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增长点培育难度较大。
 
1)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方面,2003-2007年我国经济持续五年平均11%的高增长形成了大量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外需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外向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异常突出。此外,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带有全球性,而且具有复杂性,不仅落后产能存在过剩,部分先进产能也存在过剩,给“去产能化”加了难度。
 
2)“调结构”进展较慢,培育新增长点难度较大。随着经济运行底部的逐步得到确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不遗余力地确保增长”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注重培育新增长点”上来。当然,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培育新经济(310358基金净值,基金吧)增长点的任务更加艰巨。
 
3)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存在问题。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率低,使得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倘若这一态势继续蔓延的话,不仅会影响投资项目的如期实施,也会给中央的经济刺激计划“拖后腿”,阻碍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
 
4)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目前,尽管新增贷款规模较大,但是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股市、房市,尤其在通胀预期抬头的情况下可能会催生新的资产泡沫。如果金融管理部门收紧信贷,则可能会影响部分需要信贷资金的企业,进而可能抑制经济回升,如果继续放宽信贷,则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多,资产泡沫重现。此外,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争取到中央投资项目之后,配套资金难以跟上,有的地方项目甚至连资本金都比较困难,这些项目只能依靠贷款维持,特别是项目上马以后,面临后续资金缺乏。央行如果收紧银根,部分项目可能无法推进,造成投资无法回收,产生新的呆坏账;如果继续给予贷款,则可能面临新增贷款过多等压力。
 
综合考虑社会总供求各项因素和上年基数,2009年经济增速将逐季回升,经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
 
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方向的转变
 
2009年6月中旬,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对外称,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底,环境保护部共审议批复365个项目,总投资达14428亿元,其中交通、水利、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5个,总投资4521亿元。
 
上述信息意味着,自中央宣布四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到今年5月底,掌握着投资项目生杀大权的环保部只批复了365个项目。但实际情况是,从2008年11月到今年5月底,全国新开工项目已经远远不止这个数目。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1-5月,全国新开工项目123878个,是环保部批复项目的339倍;全国施工项目216420个,是环保部批复项目的592倍。
 
可以肯定的是,此轮投资中,地方的项目严格通过环评的要远远少于没有通过的。事实上,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上项目,往往只看投资额度。
 
不过,这样的投资增速带动了宏观层面的好转,尽管目前来看,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稳固,但是从大面上来看,扩内需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急速的投资扩张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在投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高一资”抬头的苗头。
 
此外,投资热潮实际上并没有给工业企业带来太多实际效益。09年前五个月,在32.9%的投资增速带动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6.3%。企业产销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工信部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比上月进一步回落0.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回落0.3个和0.6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和企业利润严重不匹配,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去年四季度至今,宏观调控的组合拳,投资表现出了强大的效果,但是带动效应目前还是有限;第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非常突出。如果投资形势照此发展下去,此轮宏观调控将很有可能重蹈1998年那一轮调控的覆辙。
 
过去7个月的投资急速扩张,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完全符合预期的效果,亦与中央启动此轮宏观调控时 “远近结合”的政策初衷出现了些许偏离。不过,投资的带动效应,却为第二轮调控创造了条件。6月中旬,决策层开始主动切换调控引擎,结构调整就此成为重中之重。
 
1、政策下一步
 
调控重点的转向将相关部委下一步的政策部署引向了结构调整领域。今后一段时间,将是结构调整政策出台的密集期。
 
据悉,国务院已经于近期发文要求相关部门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集中到结构调整上来。其中明确提出,环保部要加强对工业投资项目的环评工作,财政部和银监会也要积极通过对信贷结构的调整。
 
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研究制定《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加快技改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研究制订《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出台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结构调整,主要包括环评、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以及企业技改。但是短期内,主要依靠的还是环评和淘汰落后产能。可以肯定的是,环评今后在宏观调控中将会发挥重要的力量,这是从源头上防止“两高一资”行业投资过热,引导结构调整的最有力手段,因为环评可以一票否决。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高层接连召开十大行业座谈会,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均派员出席。国务院在会上多次明确要求,最晚在今年7月底,必须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全部出台。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不仅是此轮扩大内需政策中的重点,更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钢铁、船舶、纺织、化工等十大产业,均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落实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需要进一步出台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比如,每一个振兴规划都提出了产能淘汰目标,也都提出了技术目标,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政策支持。
 
2、调动企业投资
 
不过,在中央财政收支吃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再次大规模支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财政在这方面会给予优惠和鼓励措施,比如补贴、税费上的优惠等等,但绝对不会像第一轮那样,财政要抛出多少钱去启动这项计划。这一轮主要是在原有投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构,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的技术创新、兼并重组、产业结构的优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重点转向结构调整时,第一轮以投资为主的调控政策并不会因此而放缓。国家发改委官员对本报表示,尽管调控的首要目标发生了变化,但是四万亿投资计划不会受到影响,仍将按计划分批下拨,只不过,将会结合结构调整的推进,在资金投向上进一步加大向民生领域的倾斜。
 
3、结构调整之难
 
技改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之一,国务院试图通过技术改造增加主要工业领域内企业技术水平,同时进行落后产能和设备的置换,以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为此,国务院曾宣布拿出200亿专项资金,以贴息的办法,支持企业技改。首批技改项目已经于4月底全部下发并实施。
 
根据工信部的测算,中央200亿技改资金能拉动的投资规模为4600亿。
 
尽管刚刚开始,但是在技改过程中,已经出现银行贷款到位资金缓慢、企业技改动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技改涉及新的投资和产能扩张,因此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技改,既新上了项目,又可以拿到中央的优惠政策,同时也为兼并重组创造了条件。国家发改委官员说,国家确定的技改领域大部分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必须警惕地方和企业借技改之名,继续扩充产能。
 
但实际上,过去几年间,以技改之名行扩产之实的企业并不算少,最典型的便是钢铁行业。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喊了数年之久,其结果却是越调整,产能过剩反而越严重。现在,这个难题再一次摆在面前。
 
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难点在淘汰落后产能。近期,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要求地方上报淘汰落后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但是却发现,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想的却是如何保住当地的企业。对于地方来说,企业意味着财政收入和就业。
 
第四节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1、2008年12月,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农机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业部、财政部研究制定了《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2、关于联合收割机的部分法规:
 
1)JB/T 6271-1992《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规定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技术要求、出厂试验和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收水稻或以收水稻为主兼收麦类作物的自走式、悬挂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2)NY/T 498-2002《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规定了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指标、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的评定。
 
3)NY/T 738-2003《大豆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规定了大豆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指标、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大豆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评定。
 
4)JB/T 6682-2008《联合收割机橡胶履带系列参数》,规定了联合收割机橡胶履带的结构、尺寸、驱动形式、传动件尺寸、驱动副尺寸和驱动轮的计算方法。适用于联合收割机在湿软田地作业的橡胶履带。
 
5)GB 16151.12-2008《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第12部分:谷物联合收割机》,此部分规定了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整机及其发动机、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机架及行走系、割台、脱粒部分、粮箱、集草箱、集糠箱及茎秆切碎器、驾驶室和外罩壳、液压系统、照明和信号装置有关作业安全的技术要求。适用收割机的运行安全技术检验。略……
 
第五节 联合收割机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纵观我国收获机械近年(2000~2008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收获机械市场呈现出大起大落的走势,企业也经历了冰与火的洗礼。无论是2004~2006年三年的高速增长,2007年的“高台跳水”,还是2008年的触底反弹,出现恢复性增长。从需求总量分析,2000年收获机械市场销售总量仅2.31万台,到2006年增长至13.75万台,七年间增长了近六倍,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增长波动幅度的加大,预示着我国联合收割机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跳跃式的不稳定发展周期。
 
综合近年我国联合收获机械的发展走势及2009年的市场形势,预计联合收获机械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在9万~10万台的需求高位上,但受内在周期性需求变化的影响,同比不会出现大幅增长的局面,2009年增幅可望持平抑或出现小幅回落。
 
从收获机械的品种分析,2009年我国收获机械市场的亮点当首推玉米收获机械,另外是水稻收获机械,这两种机械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强力拉动下会继续增长。
 
2009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依然会高歌猛进,但由于玉米收获机械所占比例较小,对整体联合收获机械市场的拉动力不足,并不能改变整体市场增幅回落的大方向。水稻收获机械也将延续近年来的增长势头,总量维持在3万台到3.5万台之间,增幅将保持在4%以上。其中全喂入水稻机将在2.1万台到2.5台之间波动,半喂入机可望突破万台大关。
 
与此同时,在2008年增幅较大的自走式小麦收获机械和背负式收获机械2009年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幅增长。小麦自走机将保持在3.5万台左右的需求点上,其增幅会小幅上扬。而背负式收获机械在2008年累计销售23000余台,同比增长45.17%,实现了自2003年的首次增长之后,其市场已趋于饱和,加上背负机市场本身正处于衰退期,因此预计2009年背负式收获机械的市场需求在18000台左右,增幅将出现较大回落。
 
除此以外,从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市场分析,我国的马铃薯、花生、甘蔗、棉花和果蔬等经济作物的收获机械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这类收获机械结构复杂,属于我国收获机械的科技攻关项目,因此用户使用的机械多属于进口机型。不过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量扶持与推广下,近年来这类产品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09年依然会保持上升势头,但因其所占比例很小,又主要来自进口,对我国整体收获机械市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随着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结构的调整,收获机械的需求和应用将会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同时还会形成新的需求结构,从而拉动收获机械市场形成新的需求热点。略……
 
第六节 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目前,我国开发联合收割机市场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市场竞争加剧。小麦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出现“高位盘整”的迹象,水稻联合收割机需求呈上升态势,玉米联合收获机市场还需进一步培育。
 
1、水稻收割机市场分布
 
据了解,对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需求已由江苏南部、浙江沿海一带向北挺进,现已过长江到达淮北、华北地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正处于孕育期。由于以上联合收割机市场的新变化,有关专家认为,今后联合收割机发展将有以下动向:由于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竞争加剧,促使各生产厂家纷纷在提高性能上下功夫,在各种机型上引进新的结构、新的技术,以提高机具的性能,达到产品升级换代的目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正趋向饱和,各厂家纷纷转向当前市场需求仍有空间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上。
 
2、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分布
 
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呈现转移迹象: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需求市场已相对饱和;新的市场仍未启动,华北、甘肃、西南、西北等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机型等原因,还未能真正启动。
 
联合收割机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南征北战”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户对机具的需求由小型趋向大型;而有些产麦区局部机具出现饱和;一些新开发的市场则需要一些小型收割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相应的机型。
 
3、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市场情况
 
我国水稻收割机的发展很不平衡,除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机收率比较高以外,其它水稻主产区机收率较低,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受地埋环境的影响,收割机的推广与应用仍有一定阻力。然而在我国的皖、湘地区,生产厂家和当地农机部门也为此做了较大的努力,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
 
2009年收获机械的市场需求增长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收割机梯度更新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巨大;二是随着跨区作业效益的逐年缩水,跨区作业半径将进一步缩小,这必然刺激过去主要依赖跨区作业机收的区域对收割机的需求;三是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在我国居于前两位,机收率依然偏低,随着南方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北方玉米收割机械化两大战役的步步深入,2009年水稻、玉米收割机将成为市场的热点。小麦收割机已经走出对农机补贴的依赖,回归到理性的市场需求。
 
预计2009年玉米收获机需求量将达到25000台。其中两用机将达到10000台,专用机达到3500台,背负机达到10000~12000台。明年兼收机仍将是需求的主流机型,背负机需求量比例将下降,背负机和兼收机需求绝对量将基本持平。略……
 
第七节 概述
 
国外农户越来越趋向使用大功率和可靠性高的联合收割机,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使用居多。
 
2008年在法国巴黎附近一个农场的小麦收获现场,纽荷兰展示目前世界最大联合收割机——CR9090联合收割机。在欧洲,每3台联合收割机中和每5台拖拉机中就有一台来自纽荷兰。
 
2008年12月份,美国的联合收割机市场的销量依然保持增长。加拿大联合收割机的销量同比减少8.4%。
 
第八节 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1、农业机械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很难再扩大,农机企业寄希望于向海外扩展,着眼于在世界各地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进一步开拓以中国为重点的亚洲市场。
 
2、2009年8月,哈萨克斯坦进口700台联合收割机。哈萨克农业财经公司分别与俄罗斯、美国和德国的公司签订了购买700台联合收割机的合同,总金额为110亿坚戈(约合7333万美元)。
 
根据合同,俄“罗斯托夫农机”公司交付了首批228台谷物联合收割机,第二批280台正在办理交货手续。另外,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业机械”集团的104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也已交付哈用户。
 
第九节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当前,国外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小麦日收获最高可达到500吨。2007年11月的德国汉诺威Agritechnica国际农机展览会上,出现了发动机功率达到550马力的超大功率谷物联合收割机,该收割机的收割作业割幅宽度达到10.50米,其谷物的小时收割量可达50吨。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农机出口国,也是西欧最大的农机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德国农业机械制造业产值约占全世界总产值的10%,在西欧国家中约占1/4,产品出口率达74%。2007年,行业出口首次突破40亿欧元,主要出口对象是法、俄、英、美等国家。2008年,德国农机销售额为75亿欧元,增幅达24%。德国农机产品以动力设备为主,占农机业产值的近一半(47%),08年销售额为35.4亿欧元。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功率拖拉机逐渐成为主流。除拖拉机外的其他农用机械销售额为39.6亿欧元,增长约30%。其中联合收割机11.8亿欧元,增长达52%,出口率85%。农业机械继续朝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方向发展,例如实现松土、施肥、播种一次性完成的机具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
 
如今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情况也大不如年初。一项调查显示,45%的德国农户对当前处境不满意,这意味着农户的设备投资将趋于谨慎,短期内对农机的需求必然下降。略……
 
第十节 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联合收割机首先出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美国农业规模很大,收割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广泛使用联合收割机。
 
2008年12月,美国联合收割机销量及库存量已发布。与2007年12月相比,联合收割机销量继续保持增长。
 
12月,美国农用联合收割机(自推进式)销量为942台,比2007年同期910台增长3.5%。库存量为729台,比2007年同期的921台下降34.7%。
 
2008年12月,加拿大农用联合收割机(自推进式)销量为142台,同比减少8.4%。库存量为143台,比2007年同期的215台减少33.5%。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