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CT机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节选)

发布时间:2019-02-21 09:00:41

导语第一节 CT的定义与发展1、CT的定义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

第一节 CT的定义与发展

1、CT的定义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2、CT的发展
1)国外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2)国内
第一代CT:采用旋转/平移的方式扫描,X线管产生的射线速和相对的检测器环绕人体的中心作同步平移移动,其扫描速度慢,采集的数据少,现被淘汰。
第二代CT:与第一代CT机没有本质差别,由单一X线速改为扇形X线束,缩短了扫描时间。
第三代CT:将300枚~800枚探测器作扇形排列,扇形角包括整个扫描视场,扫描时间缩短至2~5秒内,它广泛应用于头部及全身检查。
第四代CT:探测器达数千枚,以环形排列且固定不动,X线管可作360°旋转,扫描时间缩短至2~5秒。
第五代CT:X线源用电子枪,使用扫描时间缩短到50毫秒,图像分辨率高,可检查心脏,但价格昂贵,所以受到限制。
第二节 CT设备的主要构成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CT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产生的伪影,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略……
第三节 2007年我国医疗设备总体进出口状况
一、进口医疗设备构成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16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1%。其中,进口额为52.16美元,同比增长了21.81%。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顺差额达58.51亿美元,与同期相比顺差扩大了17.18亿美元。
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增幅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7.8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增幅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5.48个百分点,再次出现双增长。
1、进口国家分布
2008年,我国从98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医疗器械产品52.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81%。其中,从欧洲进口额为20.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78%,从亚洲进口额为15.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36%,从北美洲进口额为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55%。主要进口国家为美国、德国、日本,其中,美国进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09%;从德国的进口额为9.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44%;从日本进口额为9亿美元,同比增长24.75%。我国从美、德、日三国进口额所占比重达到64.34%,比2007年下降了0.91个百分点。此外,进口额过亿美元的国家有10个,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两个国家,为爱尔兰和新加坡;超过千万美元的国家或地区有21个,如意大利、以色列、瑞典等,也比2007年增加了两个。
2008年,我国进口医疗器械中,有15个类别产品超过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5个;有41个类别的产品超过千万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3个。进口类别中,我国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以高端医疗诊治设备和实验室设备为主,用以弥补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空白。
2、进口商分布
2008年,我国经营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企业有1.11万家,进口额超过亿美元的企业有2家,为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进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98家,占比0.89%,比2007年增加了10家。进口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598家,占比5.41%,比2007年增加了57家。余下占93.7%的1万家经营企业,从经营企业性质来看,民营和股份制公司为主。
二、出口医疗设备构成
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110.7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26.5亿美元,增加了31.5%。
医疗器械行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能取得出口增长三成的成绩,实属不易。医疗消费是日常必需的,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因而医疗器械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数据还显示,医疗器械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历史新高的40.8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7.8亿美元,增加了23.6%。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占到医疗器械总出口额的36.8%,可见,加工贸易在医疗器械出口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医疗器械加工贸易出口主要对象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额居第一位的出口国是美国,为13.9亿美元,占对美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45.1%,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34.1%;第二位是日本,为6.6亿美元,占对日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55.9%,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6.2%;第三位是德国,为2.8亿美元,占对德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37.4%,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9%。三国合计加工贸易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57.2%。对发达国家的加工贸易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商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国内医疗器械科技水平的提升,改善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
据统计,有些商品的出口几乎全部为加工贸易出口,主要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商品,如X射线断层检查仪、助听器。而一些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商品也存在加工贸易的情况,如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导管插管及类似品等。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医疗器械出口逐年增加,但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这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
第四节 我国CT进出口情况分析
2005-2008年我国医用CT机进出口数量及金额统计       单位:套;亿美元
 略……
第五节 近十年来CT技术的发展状况
自从Godfrey;N;Hounsfied发明CT至今,CT技术应用到医学临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只能扫描头部到能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检查,从单层非螺旋CT到多层螺旋CT(T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十年来,更为迅速,平均每2—3年就有一个比较大的进展。以下是就近10年来CT技术的发展。
CT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CT应用到医学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进步,一次是1989年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配以连续进床,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CT(helical或spiralCT)。另一次是1998年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得机架球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的新时代。这两次革命性的进步在CT发展史中成为重要的里程碑。
1998年多层螺旋CT问世后,CT的扫描技术和临床应用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的多层螺旋CT产品出现,4层、6层、8层、10层、16层螺旋CT等等。2003和2004年RSNA(北美放射年会)上,各个公司厂家又纷纷推出32、40、64层CT,成为目前CT发展的焦点。近十余年来,从非螺旋CT到螺旋CT、单层CT到多层CT,CT主要的硬件技术变化表现在其探测器、球管、计算机系统以及伪影校准算法的不断进步上。
1、探测器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单层CT探测器覆盖宽度只有10mm,最薄物理采集层厚也只能达到10mm。多层螺旋CT采用了阵列探测器,每一单列的探测器采集层厚可达到亚毫米,阵列探测器的组合覆盖宽度最早达到20mm甚至32mm;而现在64排CT的覆盖宽度可达40mm,最薄物理采集层厚依据不同厂家可做到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0.5或O.625mm。可以看到探测器发展是向着宽体、薄层的方向发展。覆盖宽度越来越大,层厚越来越小,会使影像质量更佳,扫描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64排CT在10秒内即可以做全身的检查,同时所得到的图像都是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
在单层CT中,扫描速度、图像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三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随着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在多层螺旋CT中,这三者实现了有效的统一,临床检查能够同时实现薄层、快速、大范围的采集,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临床的应用。探测器单元的大小也是决定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多层CT上不仅有传统的XY轴分辨率,还提出了Z轴分辨率的新概念。在16层CT上首次实现了真正“各向同性”新理念,就是在X、Y主轴分辨率一致或相近,其体素为一正方体,从而使得任意斜面的图像质量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观察微小解剖病变和结构。在16层CT上各厂家有0.5mm,0.625mm,0.75mm之差别,在16层以上CT包括32、40、64排CT,GE、Philips和Siemens都采用了0.625mm或0.6mm的层厚,Toshiba采用了0.5mm的层厚。受益于球管焦点、机架设计。0.625mm层厚等优化设计,以及最大限度优化了图像的噪声、扫描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探测器将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探测器采集的最薄物理层厚已经达到了亚毫米,将来再提高的空间比较有限,而且临床价值也有待探讨。相反,探测器的宽度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于将来的平板CT,也是宽体探测器的一个最终体现。
2、球管的技术发展
在单层CT上,球管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比较低,在检查中若要进行大范围或薄层扫描就需要球管冷却等待,限制了许多的临床应用。随着多层CT的出现,扫描覆盖范围增大、层厚变薄,球管设计也逐渐走向大热容量、高散热率和高毫安输出的方向,以保证能进行薄层、快速。大范围检查,并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目前在多层CT上,球管设计和选择有两种发展趋势:以GE公司的“V8”大力神球管为代表的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和以Siemens公司为代表的Straton“0M”高散热率球管。衡量图像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毫安秒(mAs),随着机架旋转速度的不断加快(目前在16层以上的CT,旋转速度均在0.4秒以内),更宽体的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和亚毫米的扫描层厚都要求更高的毫安输出量才能保证一定的毫安秒(mAs)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而且更宽体探测器技术大大缩短了CT扫描时间,一般在10秒时间内即可覆盖全身检查,这些特点决定了球管的发展趋势。GE、Philips和Toshiba都采用了8Mhu或7.5Mhu大容量球管,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在不同胖瘦病人和扫描部位时均可以得到优质的高分辨率的图像,随着扫描时间的缩短和探测器阵列层厚更薄,将来的球管对峰值毫安的设计要求可能会更高。“0Mhu”球管散热率可达5M/min是其最大的特点,可以保证长时间的扫描而无需球管冷却等待。
3、图像后处理的进展
近10年来,各厂家在CT的图像后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原来单层螺旋CT逐步可以开展初步的二维、三维图像的重建,在多层螺旋CT出现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立体诊断模式,使CT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可以实现心脏冠脉的无创成像、血管的曲面跟踪重建CT功能学分析、CAD技术等等。同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程序化,更加丰富了影像学的信息,例如心脏“一站式”的后处理技术,只需选择一个程序,就可以同时得到冠状动脉的曲面2D图像、冠状动脉的平面拉直测量、冠状动脉束的显示以及心脏的形态、心室壁厚度及心室射血功能等诸多信息,使得无论从影像还是从临床角度都能最大程度获益。后处理技术的进展另一表现是各厂家都把原来在工作站上才能做的各种功能移植到操作主台上进行,使得扫描检查和图像后处理更加紧密结合,也特别使得一些中级以下医院节省了费用。
4、影像数据管理的进展
随着CT薄层大范围扫描的临床应用和扫描层数的增多,图像扫描、数据采集、传输、后处理重建将面临庞大的数据流。尤其是到了64层CT,上千幅图像成为了常规。以前在后处理平台上各厂家都在追求稳定性、安全性、便捷性。随着数据的增多,如何加快图像后处理,加强有效数据的管理,是提高诊断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操作医生负担的关键。采用新技术使数据采集、重建和后处理一体化,是各厂家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临床医生的迫切需求。现在GE公司推出的“深蓝平台”,借助于容积重建加速引擎该平台在扫描的同时就能获得直接二维冠、矢状面和直接三维的图像,突破了传统以横断位测览图像的模式。数据向PACS和M作站定向传输时,事先就根据系统部位的不同进行了专业分组,解决了网络拥堵,实现了数据分流。此外,在高级后处理软件上整体融合CAD智能诊断并实现定性定量诊断,突破了从前单一定性诊断和单凭经验诊断的模式。
第六节 CT临床应用的进展
1、心脏成像
CT的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的划时代的突破,能对运动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诊断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在心脏成像中又一全新概念被提出:“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冻结心脏的搏动,即检查成功率和心率覆盖范围。
16层CT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375—0.5秒(全周扫描)。但在用于心脏检查时,由于全周扫描速度不够,目前的多层螺旋CT还不能象EBCT一样实现一个心动周期一次全周扫描。绝大部分的厂家采用的是多扇区采集,即按心动周期将全周扫描分割成几个区,分次扫描,然后通过软件技术将其融合成一幅图像。多扇区采集的扫描时间为实际扫描时间除以2倍的心动周期数,如0.35秒扫描时间,四扇区采集,则它的扫描时间为44ms;再如0.33秒扫描时间,二扇区采集,则它的扫描时间为83ms。为提高心脏检查时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各厂家还推出了众多的心脏检查专用技术,如变速扫描,即扫描速度与心率自动匹配,根据病人的心动周期,特别是心律不齐者,调节扫描速度的方式。期相选择性曝光则可在心电门控下仅选择舒张期曝光,收缩期不曝光的节省剂量的扫描方式,尤适于冠状动脉的观察。
全自动心电智能算法扫描可在心电门控状态下准确推算出下一个“R”波到达的时间,从而启动扫描,实现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R—R任意时相重建技术等等。目前最快的心脏成像能在5秒内完成扫描,既减小了由于长时间憋气和造影剂注射引起心率波动对检查成功率的影响,又大大降低了造影剂的用量,使幼儿、病重体弱患者都能在如此短的检查时间内积极配合完成扫描。此外,专家级心脏后处理软件功能,可以对冠状脉、心肌、瓣膜进行多种重建和分析,从而对心脏进行全面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提供了“一站式”的全息心脏解决方案。
2、CT功能学成像分析
传统的CT影像学只要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灌注功能(CTPerfusinn)主要可以对组织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CT灌注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为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entralvolumepriciple):BF=BV/MTT。放射学对比剂经静脉注人,具有与放射性示踪剂相同的药物动力学,因此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理可用于动态CT的研究。注人对比剂后动脉及组织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其变化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即碘聚集量的变化,从而反映了组织灌注量的变化。
CT灌注技术首先最多应用的就是评价脑缺血的状况。它可以早期显示脑缺血的病灶,MayerTE研究灌注CT最早可在出现症状30分钟后显示病灶,异常灌注区表现为CBF下降;CBV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时下降;MTT基本正常或延长(延长的MTT是一个相当敏感的指标);TIP延长或消失。普通CT一般要到缺血18一24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常规MRIFSET2WI要到症状出现2—6小时以后才能显示高信号,因此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CT灌注技术在肿瘤诊断中也有了很大进步,它可以反映肿瘤内血管的生长情况和血液动力学情况,肿瘤中血管生成的研究认为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是评价肿瘤生长、转移、良恶性及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病理学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运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鉴别诊断,判断肿瘤血管生成的情况,对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也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虽然CT在肿瘤中的应用刚刚起步,但研究表明BF、BV、MTT和PS均能反映血管生成过程中的血管变化,而且能够用CT灌注在活体准确测量,从而为更好勾画出肿瘤边界,判断预后和治疗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今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对比剂的开发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和更低的渗透组织对比剂提取分数(指肿瘤和脑以外的组织),会进一步提高灌注测量的准确性。
3、低剂量CT普查以及CAD(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CT低剂量筛查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这是近年来数字影像技术综合发展的结果,包含多层CT、图像处理和CAD等技术,主要用于肺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结肠癌的早期检查。这也是得益于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以及CAD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螺旋CT的出现,由于其一次屏气可以完成全肺扫描,同时多层螺旋CT可以进行薄层再重建,常规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不会遗漏小的结节,因而提出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这一方法,使肺癌筛查重新得到重视。在肺癌筛查中,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结节检出的准确率、提高检查效率,增强检查信心。
当然,应用螺旋CT低剂量肺癌筛查目前也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探讨的焦点是人T筛查能否降低肺癌病人的死亡率及对经济价值分析等问题的考虑。这需较长时间和大量病例的随机研究予以结论。CAD技术其实早已用于检出早期乳腺癌和肺内孤立肺结节,同时在CT结肠成像筛查微小肿瘤方面也有良好前景。目前CAD主要用于大组人群肿瘤普查以及MSCT、MRI等数据密集型检查。CAD具有从大量的影像资料中较高的检出病灶的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近十年来C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出现也让CT技术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将来的CT发展我们抱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它会越来越多越广泛地解决临床上的难题,将医学影像学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新领域。略……
第七节 多层螺旋CT新进展
 
多层螺旋CT对比表
在短短的5年内,多层螺旋CT已由4层、8层、16层、32或40层发展到今天的64层,其硬件和软件不断进步。随着16层、64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超快速图像采集、强大三维重建功能的出现,尤其在CT冠脉成像和CT结肠成像等新技术方面,整个医疗现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像RSNA科技项目委员会主席、RSNA开幕式主持人Dodd博士总结的那样:CT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医学影像发展中最快的一个部分。
在2005年度RSNA的器械展台上,没有重大的换代性CT产品,各厂家展出的CT机主要是16层和64层样机。由于各厂商已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和重要性,近几年来生产出新的机器后,通常同时进行FDA和中国政府认证。因此,国内业界人士可较早获得有关新机器的信息,对RSNA上展出的影像设备不再象往年那样感到陌生和惊奇,甚至在购买这些新机器方面也与国外趋于同步。下面简要介绍GE、西门子、飞利浦和东芝四大公司展出的多层螺旋CT以及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些新的研究或设想。
1、硬件
对于64层CT的硬件,各公司都在16层CT的基础上做了某些改进。普遍提高了X射线球管的质量和热容量,东芝公司使用7.5MHu球管,GE和飞利浦公司使用8MHu球管,西门子公司使用的是零兆球管。所谓零兆球管是西门子公司采用的一项专利技术,当快速旋转的球管刚一产生热量时,即刻就被传导散发掉,基本上是直接冷却的方式。其它公司也采用了一些技术来提高球管的散热率。
64层CT的探测器为32~64排,每排探测器的宽度为0.5~0.625mm,球管旋转一周最短时间为0.33~0.42s,可覆盖范围为19.2~40mm(32×0.6mm~64×0.625mm)。图像分辨率为0.35~0.4mm,均具有各向同性特点,时间分辨率为40~83ms。因此,64层CT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较16层CT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大缩短了冠状动脉成像时间,可在5~9s完成心脏范围内的冠脉扫描,并提高了显示冠脉细小病变的能力。
2005年RSNA器械展上一大亮点和热门话题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双源”64层CT—SOMATOMDefinition,它在该公司64层CT技术(SOMATOMSensation64)和零兆球管的基础上,在机架内一体化整合了两套64层CT的X射线系统和两套对应的探测器信号采集系统。两套采集系统在X-Y平面上间隔90度位置排列。该机更进一步提高了施加分辨率,在任何心率情况下都不受患者心率快慢和心律不齐的影像,图像质量不受患者心率快慢和心律不齐的影响,空间分辨率达到0.24mm,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检测和诊断精度。双源系统主要用于心脏数据的采集,对于常规体部应用,可以采用1套X射线成像系统。据该公司介绍,“尽管SOMATOMDefinition使用了两套X射线球管和两套探测器,但其在心脏CT扫描中的放射剂量却只有常规CT的50%”。双源CT应用双能量减影技术,还可以区分组织成分、实现直接血管减影成像。
2、软件
在软件方面,各公司致力于改进、完善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软件,尤其是冠脉、心脏成像软件的开发,如采用适应心率变化的延迟期相数据采集、与心率快慢相匹配的多扇区重建、手动R波重建编辑等方式来改善因偶发心率不齐带来的伪影,以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心室容积和心功能分析软件也有进一步的改进。
相同功能的软件在不同的公司其名称可不一样,目前各公司都趋向于将相同功能的软件集中成软件包,如冠脉成像软件包,集中有一键式血管分离软件、冠脉断面分析和自动狭窄评估等一系列冠脉后处理软件,使多层螺旋CT的影像后处理更快捷、更方便。
3、CT的未来
在未来,CT是将向“平板探测器”方向发展还是向“更多层”的方向发展呢?到底多少层CT才算够呢?
各公司的想法不一样。东芝公司已生产出256层CT,虽然未在本年度RSNA上展出样机,但目前正在日本的两家医院(研究基地)试用,展台上提供有该机的心脏、冠脉扫描图片和电影。该机号称“4D”CT,有256排0.5mm宽的探测器,球管旋转360度8mm(256×0.5mm)的宽度,能实时进行心脏和冠脉的功能成像,目前尚未进行FDA论证。庞大的数据处理和较高的生产成本是该机器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的速度。飞利浦公司也在研究开发256层CT,其展台上展出了256层CT的探测器样品。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