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服装项目商业计划书(节选)

发布时间:2018-12-21 08:26:59

导语第一节 2006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一、2006服装行业格局情况分析各省市表现起落较大2006年,省市生产情况与2005年相比起落较大。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福建省稳坐服装生产前五名。广东省产量位

第一节  2006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一、2006服装行业格局情况分析
各省市表现起落较大
2006年,省市生产情况与2005年相比起落较大。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福建省稳坐服装生产前五名。广东省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其服装产量高于第二名浙江省44.18%,针织服装产量超过第二名浙江省70.12%。尽管广东省服装生产增幅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6年以来呈现出逐月上升的势头。广东省的出口数量是位居出口数量第二名的浙江省的3.07倍,出口增长对广东省服装生产的拉动作用显著。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
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前五位的省市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山东省,这五省市出口金额占服装总出口的76.70%。
广东省稳坐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比增长78.47%,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金额的29.50%,高于第二名浙江省12.86个百分点。
必须注意的是,2006年全年深圳市出口金额增长了225.82%,出口金额高达146.22亿美元,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15.36%,比2005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出口数量达45.09亿件,同比上升了54.23%,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量的16.94%,比2005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出口单价猛增了128.31%。
梭织服装出口前五名省市中,上海市平均出口单价略有回落,其余四省持续"增值型"成长势头。广东省针织服装出口金额猛增,同比增加122.65%,出口单价同比增长65.77%,占全国针织服装出口的38.06%,远超过其他省市。北京、河北、天津则出现高幅度负增长。黑龙江、新疆、四川和江西几个内陆省份出口增长可观,梯度转移初见端倪。
服装出口区域格局微调
2006年,亚洲依然是我国服装最大的出口大洲,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39.97%;美国成为我国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对美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16.95%,同比增加了18.91%。日本和香港地区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对罗马尼亚出口激增,达49.7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38.86%,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5.22%,位居出口国第四。对土耳其出口同比增长了1386.46%,使土耳其成为我国第十九大出口国。
2006年我国对美、欧服装出口持续量降价增的趋势,对美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1.3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8.91%。我国对欧盟服装出口166.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4%。在欧盟25国中我国服装出口最大的国家依次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
受欧美出口情势不明朗、配额分配办法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配额使用情况不甚理想。根据欧盟海关和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欧美对我国设限的服装产品清关率最高也未达到90%,对美设限服装产品总体清关率为74.49%,对欧设限服装产品总体清关率为72.18%。
出口贸易方式优化
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71.07%,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地位。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增长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成为贸易主流,仅占3.60%。由于目前国内和国际的出口加工费、用料等都已经相当透明,没有明显增长空间,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加工贸易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国内面辅料行业发展迅速,中档、中高档面料国内采购已经能够满足出口需求,因此尽管人民币升值为进口面料创造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企业仍然首选一般贸易方式。
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
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金额为355.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09%,占总出口比重为37.33%。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也高达25%,占出口比重达到18%。"两税合并"对外商在华投资的影响尚不明了,但必定能够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国企的出口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我国服装出口的最大主体。
二、2006年行业经济效益及产品价格分析
(一)服装生产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70.02亿件,其中梭织服装80.96亿件,针织服装88.64亿件,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1.86%、12.48%和11.17%。产量增幅大幅回调,均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通过中国服装协会对部分服装行业产业集群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量增幅保持在10%以内,少数集群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服装产量512亿件,比2005年增长10.54%,其中梭织服装180亿件,比2005年增长5.88%;针织服装332亿件,比2005年增长12.54%。
1、生产增幅回调,价值竞争时代来临
我国服装生产经过第一季度的大起大落,从4月份开始回归到相对平稳的增长幅度。增幅较2005年同期有显著回落。
2006年,我国出口和内需呈不同程度增长,而服装生产增幅显著回调。随着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变化,国内服装消费升级,国内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贸易等其他领域的资优企业参与竞争,加速了国内服装行业竞争转型,数量竞争逐渐退出主流竞争模式,以品牌、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竞争时代开启序幕。企业纷纷转型,致力于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向质量型、价值型、创新型竞争迈进。市场竞争将朝着价值竞争阶段发展。
2、各省市表现起落较大
2006年,省市生产情况与2005年起落较大。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福建省稳坐服装生产前五名。广东省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其服装产量高于第二名浙江省44.18%,针织服装产量超过第二名浙江省70.12%。尽管广东省服装生产增幅仍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6年以来呈现出逐月上升的势头。广东省的出口数量是位居出口数量第二名的浙江省的3.07倍,其中针织服装出口数量是浙江省出口数量的3.94倍,梭织服装出口是江苏省出口数量的1.72倍。广东省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出口数量较2005年同期分别上升了34.82%和8.93%,出口增长对广东省服装生产拉动作用显著。
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分列第2至5位。其中江苏省梭织服装产量超过广东、浙江居首位。浙江省在前五名中的产量增幅最低,仅为6.3%。浙江省是仅次于天津市、安徽省的外贸比例最大的省份,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5%,但出口交货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出口价格较高,出口数量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增速回落是浙江省生产增幅放缓的直接原因之一。江苏省出口交货值比例为37.13%,比2005年略减了1个百分点,但是出口交货值增速较快,达25.16%。江苏省的增长是出口和内销共同增长的结果。2006年,山东省外贸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不高,山东省2006年的发展是以内销为主要动力。福建省是我国服装生产前15名省市中产量增幅最大的省,也是两年来产量波动最大的省份之一。2005年福建省产量在几个月的负增长后,最终实现4.61%的增长。2006年1季度,福建省实现了48.55%的产量增幅,并一直把良好的增长趋势保持到年底。福建省在内销、外贸领域均具有较强优势,经过2005年贸易摩擦风波的历练,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其他省份的生产情况较为平稳,较2005年均有回调。江西省、安徽省几个内陆省份生产一直保持较高增幅,但相对2005年均有明显回调。安徽、江西两省外贸比重都比较高,分别为56.99%和38.32%,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7%和2%。两省正在向新出口基地方向发展。但是安徽、江西两省的效益情况却远不如生产情况那样乐观,两省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85%和3.18%,都与全国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4.47%有较大差距。河南省仍出现10%以上的产量滑坡,其中梭织服装产量降幅高达54.6%。2006年以来,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外贸订单减少,直接影响了河南省的生产。
(二)服装行业效益情况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6年行业效益较2005年有所提高,但效益增速放缓,行业营运能力增强,但仍待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发展势头放缓。2006年,我国服装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年较2005年微增0.07。
1、行业规模继续平稳扩大,行业亏损面较2005年降低,但亏损额略有扩大,出口交货值增速放缓。
2、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行业效益增速放缓。
3、应收帐款比例、产成品比例较2005年均有小幅上升。营业周期较2005年同期减少1.74天;行业整体营运能力增强,但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偿债能力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4、行业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月度销售收入增速、产值增速出现滑坡,行业发展存在隐忧。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能源和原材料涨价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尚未完成,降低了行业发展的速度。
(三)行业投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42.11%,完成投资总额较2005年增加了46.67%,增幅较2005年略有回落。江西、河南、安徽、重庆、湖北、吉林几个内陆省份投资相当活跃;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也都有超过平均增幅的高增速;山东省完成投资基本与2005年持平,但投资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与纺织行业相比,我国服装行业投资中外资和港澳台资占的比重较大,该两项投资累计占总投资的30.90%,高于纺织行业的16.47%。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扩大了9.35%。2006年投资是一个技术改造型投资,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工质量水平而进行技改投入比重较大。2006年服装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6.27%,比2005年略降了0.5%。
三、服装零售市场比列分析
1、百货商场:服装比例60%
百货商场是我国传统的购物场所,90年代以前是城乡居民吃、穿、用等各种商品消费的主渠道。90年代中后期,我国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百货商店也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其他流通渠道的迅速发展,百货商店的购买力不断分流,但因其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好、商业信誉度高等多种优势,深得消费者信赖,目前在服装销售上仍占据重要地位。百货商场是中国服装营销的第一条渠道,服装比例为60%,为了满足品牌营销的要求,不同的商场定位不同档次的品牌。一些商场如北京的燕莎以经营中高档服装为主,把引进国际顶尖品牌作为发展目标,国外高档服装品牌进人高档市场,提升商场的形象,进而形成自身的风格和文化,巩固服装潮流的引导地位,吸引并服务于与之相适应的消费群体。高档服装商场以专柜为主要销售形式。中档商场定位于大众,其经营特点是以国际品牌树立形象,用国内知名品牌引领时尚。靠大众化品牌创造效益,中档商场国际品牌仅占总品牌的数的20%——40%,仍是国产服装品牌的主要流通渠道。普通商场以经营中低档服装为主,主要吸引工薪阶层的消费者,普通商场多采用柜台销售或自选销售的方式。
2、服装批发市场:占服装销量的30.9%
近年来服装批发市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于价格低廉,成为广大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经常光顾的场所,也是众多中低档服装及不知名品牌服装的集散地。服装批发市场是服装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服装销售中占据相当比重。目前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服装零售额约800亿元,占服装销售总量0.9%。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用服装专业批发市场也渐渐走向成熟,有些已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引进品牌服装,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改变批发市场的原始形象等,如北京大红门服装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专业、专卖店:市场空间200亿元
服装连锁专卖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品牌服装销售的一种主流模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服装品牌都是采用直营店和加盟店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往往喜欢采用直营的方式。专卖店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不少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加大了专卖店的发展力度,尤其是一些男装品牌及休闲品牌,其专卖店的连锁销售额增幅达3O%。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大型服装专业店,是目前国际品牌普遍追求的一种服装销售方式,它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不但可以为顾客提供富有情调、和谐、更加舒适、幽雅、随意的购物环境,而且能起到巨大的广告宣传作用,给品牌系列产品提供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目前专卖店的市场空间为200亿元。
很多知名品牌都在购物中心开设自己的专卖店,在购物中心,品牌的宣传力度早已大于销售的作用。现在有一种新的趋势,品牌企业在一些大的城市设立自己的营销旗舰店,也就是形象店,规模恨大。靠这样一个旗舰店来树立品牌,然后再进行辐射到周边地区。
中国零售业正在面临一个调整时期,超市和大卖场处于上升态势。随着我国逐步放开零售业,一批国际知名零售企业正大举进人我国,在未来的3—5年内,我国零售业市场的60%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掌握。在销售上,新方式带来新机遇。大型国际连锁超市的大规模采购与大规模订制,以及OUTLETS等新型商业业态的进人,服装企业在内销方式上带来更多选择$时几遇。国际品牌在中国的代理业务的拓展以及多种形式的品牌合作,也使服装企业的销售体制和销售网络在变革中体现出一定优势,成为服装企业新的成长方式。
第二节  2006年服装行业数据统计与特点分析
一、2006年服装出口统计分析
(一)进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进口16.97亿美元,同比上升了5.5%。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进口8.69亿美元,同比上升了6.55%;针织服装及附件7.17亿美元,同比上升了3.11%;服装平均进口单价2.2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11.33%,其中,梭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3.71美元/件,同比提高了20.45%;针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1.57美元/件,同比提高了6.08%。进口服装消费约占我国服装消费总额的1.5~1.8%。
我国从我国复进口的金额增幅达45.06%,比200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进口单价提高了11.59%,针、梭织服装进口单价分别为2.33美元和8.93美元,分别高于我国平均进口单价6.88%和94.55%,服装进口单价高于我国服装平均进口单价28.91%。
(二)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14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4%,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18%。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51.9亿美元,占全部纺织品服装出口的64.72%,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82%,服装出口266.22亿件,同比分别上升28.9%和21.16%。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437.24亿美元和84.7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4.81%和13.95%;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449.01亿美元和181.51亿件,同比分别增长45.44%和24.85%。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贸易顺差934.94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52.68%,比2005年的70.92%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06年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系数从2005年的95.7%上升到96.5%。
1、月度出口增幅波动明显。
2006年服装出口未完全遵循以往出口规律,月度出口波动较大。贸易环境和政策变化,以及进出口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服装出口表现。1~12月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受到配额、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波浪型增长并逐步超过上年水平,最终高于2005年全年增幅9.5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幅曲线更为波折,最终远高于2005年全年增幅13个百分点。
2、出口单价大幅上扬,出口产品结构趋优。
2006年服装平均出口单价2.94美元,同比上升了10.94%。
其中棉制服装出口单价增幅较大,达20.34%。针、梭织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都有大幅增长,但梭织服装增幅明显远低于针织服装增幅。梭织服装平均出口单价增幅较小,为7.49%;针织服装出口单价大幅提高,增幅达19.78%。
从出口过万件、出口数量增幅前十名的服装品种来看,出口单价较高、附加值较高的品种出口增长较快。出口产品结构正在趋于优化。
3、广东省一马当先,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
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前五位的省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山东省,这五省市出口金额占服装总出口的76.70%。
广东省稳坐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比增长78.47%,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金额的29.50%,高于第二名浙江省12.86个百分点。
必须注意的是,2006年全年深圳市出口金额增长了225.82%,出口金额高达146.22亿美元,占广东省服装出口总金额的52.085%,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15.36%,比2005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出口数量达45.09亿件,同比上升了54.23%,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量的16.94%,比2005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出口单价猛增了128.31%。
2006年,深圳市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墨西哥等国的服装出口增幅都在2000%以上,对保加利亚出口金额增幅高达20382.86%;对罗马尼亚出口增长了9280.58%,拉动罗马尼亚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国;深圳地区对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出口金额占我国对该两国出口金额的82.18%和81.19%,分别提高了72.42和71.71个百分点,同时,也拉起了我国对罗、保两国的出口价格;深圳对另一致力于加入欧盟的国家——土耳其的出口金额增幅也高达7109.98%,占全国对土耳其总出口的51.63%,比重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
深圳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前十位的税号品种,价格增幅达320%~1900%,一些常规品种的出口单价涨幅高达3至4位数,个别品种单价甚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
经国家有关部门查实,此增长为“虚高”,是部分企业为了获取配额等利益进行违规操作的结果。
排除非正常性增长因素,广东省出口金额增幅基本上在43%左右;全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约为20%,出口数量增幅约为16%,出口单价增幅约为4%。
梭织服装出口前五名省市中,上海市平均出口单价略有回落,其余四省持续“增值型”成长势头。广东省针织服装出口金额猛增,同比增加122.65%,出口单价同比增长65.77%,占全国针织服装出口38.06%,远远超过其他省市。排除“深圳因素”,出口单价也至少有20%的增长。北京、河北、天津则出现高幅度负增长。黑龙江、新疆、四川和江西几个内陆省份出口增长可观,梯度转移初见端倪。
4、我国服装出口区域格局微调。
2006年,亚洲依然是我国服装最大的出口大洲,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39.97%;美国成为我国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对美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16.95%,同比增加了18.91%。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对罗马尼亚出口激增,达49.7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38.86%,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5.22%,位居出口国第四。对土耳其出口同比增长了1386.46%,使土耳其成为我国第19大出口国。
2006年我国主要出口国中,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的出口值得注意。我国对两国出口数量金额均出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出口金额增幅巨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两国出口单价同比也都出现了169.38%和216.11%的高增幅。对罗马尼亚的针织服装出口单价提高了232.48%;对保加利亚的梭织服装出口单价提高了279.51%。对罗马尼亚针、梭织服装出口单价分别高出我国服装平均出口单价78.44%和16.56%;保加利亚针、梭织服装出口单价分别高出我国服装平均出口单价74.31%和69.50%;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服装平均出口单价分别高于欧盟0.73%和8.05%,分别高于日本12.25%和20.71%;在我国出口前15位的国家中,罗马尼亚的出口单价次于意大利、美国、俄罗斯位居第四;保加利亚则次于意大利和美国位居第三;在我国所有出口国家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针织服装出口单价分别为第10和12位,分别比2005年提前了112位和103位;两国梭织服装出口单价分别居第42和13位,分别比2005年提前了149和78位,特别是保加利亚梭织服装出口单价已居我国出口前15位国家梭织服装出口单价之首。
2006年我国对美、欧服装出口持续量降价增的趋势。我国对美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1.3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8.91%;针、梭织服装平均价格分别为4.65美元/件和4.49美元/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74.16%和6.9%。我国对欧盟服装出口166.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4%;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小幅下降,而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21.05%;梭织服装出口数量增长了11.05%,出口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2.18%。在欧盟25国中我国服装出口最大的国家依次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
受欧美出口情势不明朗、配额分配办法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配额使用情况不甚理想。根据欧盟海关和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欧美对我国设限的服装产品清关率最高也未达到90%,对美设限服装产品总体清关率为74.49%,对欧设限服装产品总体清关率为72.18%。
5、一般贸易持续增长,出口贸易方式优化。
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71.07%,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地位。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增长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成为贸易主流,仅占3.60%。由于目前国内和国际的出口加工费、用料等都已经相当透明,没有明显增长空间,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加工贸易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国内面辅料行业发展迅速,中高档面料国内采购已经能够满足出口需求,因此尽管人民币升值为进口面料创造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企业仍然首选一般贸易方式。
6、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成为我国服装出口最大主体。
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金额为355.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09%,占总出口比重为37.33%。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也高达25%,占出口比重达到18%。"两税合并"对外商在华投资的影响尚不明了,但必定能够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国企的出口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我国服装出口的最大主体。
二、2006年服装行业进出口格局新调整
尽管受贸易摩擦的滞后影响,对欧美地区出口增速放缓,但对全球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2006年,全行业实现出口1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纺织品523亿美元,增长18.8%;服装948亿美元,增长28.9%。受欧美纺织品出口数量限制协议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欧美出口出现了大幅回落。其中对欧盟出口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增幅回落了33.6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增幅回落了48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对非设限地区的出口出现放量增长,2006年对非设限地区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增幅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对香港、韩国、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区的出口增速分别达到了21.2%、28.1%、217.5%、44.9%和125%,增幅均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增长。
全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近三年呈下降趋势,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总额却呈现增幅加大的走势。纺织服装行业顺差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贡献因素,随着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纺织服装行业顺差逐年增长,但占全国顺差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略……
第三节  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与运行分析
一、总量增长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41535家,其中纺织业为25931家,服装鞋帽业为13254家,化纤业为1477家,纺织机械业为873家;纺织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为3901.6亿元,其中纺织业为2327.1亿元,占59.65%;服装鞋帽业为938.8亿元,占24.06%;化纤业为559.2亿元,占14.33%;纺织机械业为76.4亿元,占1.96%;纺织全行业利润总额为115.80亿元,其中纺织业为61.10亿元,占52.76%;服装鞋帽业为39.04亿元,占33.71%;化纤业为12.10亿元,占10.45%;纺织机械业为3.57亿元,占3.08%。由此可见,纺织业、服装鞋帽业、化纤业、纺织机械业这四大板块在总量增长方面给纺织全行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纺织全行业行业2007年1-2月份总量增长情况
 
二、平均规模变化情况
从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情况看,2007年1-2月份纺织全行业企业平均产值为939.3亿元,其中纺织业为897.4亿元,为纺织全行业的0.96倍;服装鞋帽业为708.3亿元,为全行业的0.75倍;化纤业为3786.3亿元,为全行业的4.03倍;纺织机械业为875.6亿元,为全行业的0.93倍;纺织全行业企业平均利润为27.88亿元,其中纺织业为23.56亿元,为全行业的0.85倍;服装鞋帽业为29.45亿元,为全行业的1.06倍;化纤业为81.89亿元,为全行业的2.94倍;纺织机械业为40.85亿元,为全行业的1.47倍。由此可见,化纤业在企业平均规模方面给纺织全行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纺织全行业企业2007年1-2月份平均规模比较
 
三、人均规模变化情况
从行业人均规模的变化情况看,2007年1-2月份纺织全行业人均产值为3.85亿元,其中纺织业为3.92亿元,为纺织全行业的1.02倍;服装鞋帽业为2.60亿元,为全行业的0.68倍;化纤业为13.09亿元,为全行业的3.40倍;纺织机械业为4.96亿元,为全行业的1.29倍;纺织全行业行业人均利润为0.11亿元,其中纺织业为0.10亿元,为全行业的0.90倍;服装鞋帽业为0.108亿元,为全行业的0.95倍;化纤业为0.28亿元,为全行业的2.48倍;纺织机械业为0.23亿元,为全行业的2.03倍。由此可见,化纤业在人均规模方面给纺织全行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纺织全行业行业2007年1-2月份人均规模比较
 
四、产销衔接和资产运转情况
从产销衔接情况看,2007年1-2月份纺织全行业产销率为96.36%,其中纺织业、服装鞋帽业、化纤业、纺织机械业均比较接近,表明四大板块产品销售状况良好;纺织全行业应收帐款周转率为1.99次,其中纺织业为1.92次,服装鞋帽业为1.88次,化纤业为3.20次,纺织机械业为1.09次,应收帐款周转次数越多,或者应收帐款周转天数越少,表明该行业实现利润的通道越加通畅。
从资产运转情况看,纺织全行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39次,其中纺织业为0.37次,服装鞋帽业为0.42次,化纤业为0.42次,纺织机械业为0.26次,总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或者总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越少,表明资产利用效率越高。由此可见,服装鞋帽业和化纤业在资产运作效率方面给纺织全行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纺织全行业2007年1-2月份产销衔接和资产运转比较
 
五、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
从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看,2007年1-2月份纺织全行业毛利率为10.28%,其中纺织业为9.23%,服装鞋帽业为14.19%,化纤业为7.27%,纺织机械业为14.59%;在扣除三费比率(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之后,纺织全行业的利润率为3.18%,其中纺织业为2.80%,服装鞋帽业为4.37%,化纤业为2.42%,纺织机械业为5.08%。由此可见,服装鞋帽业和纺织机械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给纺织全行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纺织全行业2007年1-2月份生产经营和盈利比较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2月份纺织全行业计划投资总额为2091.71亿元,同比增加18.05%;1-2月份实际完成投资额180.51亿元,同比增加47.06%,占计划投资额的8.63%;当年以来到目前为止施工项目总数为2511个,同比增加32.51%;其中新开工项目数547个,同比减少0.91%;截至2月底为止,已实现竣工项目数123个,同比增加64.00%,占施工项目总数的4.90%,表明该行业投资项目进展顺利。
纺织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略……
第四节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服装产业在产业分布上表现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
目前,产品区域集聚是我国服装主产区发展的推动力。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聚集地。没有产品区域集聚的发展就没有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省服装业辉煌的今天。服装产业集聚地区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产品生产区域集聚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产品生产区域集聚可以提供产品集聚区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给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充分活动空间,应用企业间的网络关联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加之地方政府的各种鼓励政策和引导服务,促进了产品集聚区内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模式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在此作以简单分析和总结。
1、以发展都市工业为契机打造服装文化时尚之都
现在存在的一种常见的模式是:以服装文化、商贸、时尚为主要特征,以大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
这类集聚地大多是在老的服装工业基地的基础上,以发展都市型工业为契机,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服装文化资源,每年举办国际、国内服装博览会、设计大奖赛、模特大奖赛等活动。在服装文化、商贸和设计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大城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这些城市服装业的发展将逐步从生产型为主转向以文化、贸易型为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时尚服装展演的窗口和舞台。
2、以配套齐全为特征打造完美产业链条
这种模式主要的特征是产业配套齐整,市场信息反映敏锐征,并且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
这种产业集聚地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制衣历史和深厚的服装文化底蕴,依靠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争得发展先机,以著名服装品牌企业或大企业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品牌企业集聚。这些地区以资讯和销售网络发达、产业配套齐整为特征,如温州、宁波、晋江等地,是中国品牌服装制造中心。
今后品牌服装制造中心的核心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力求创新设计,进行品牌推介、着力进行销售渠道、物流环节的建设,把品牌做大做强,适应品牌竞争国际市场的需求。通过议价能力把周围分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使该地区成为“虚拟大企业”。
3、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打造服装出口基地
这种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是以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群。
随着我国服装出口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从事出口服装生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周围,涌现出一批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群;如浙江“茉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在的平湖市、江苏“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州金松时装有限公司”所在的常州市、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潮洲市等,这些地区的核心企业工艺技术精湛,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世界名牌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形成的集聚地,是在原来“三来一补”方式的基础上,引进了国外的资金、设备、管理、技术,或是利用侨乡的优势,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亲属关系形成的出口加工基地。如广东省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就是依靠邻港、澳自由贸易区,在人文、地域、交通方面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优势,从而成为港、澳地区的服装加工基地。
服装出口基地的政府和行业组织要认真研究营销策略,与国外客商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做好协调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对国际市场做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避免竞相压价,单纯依赖低价位战略打入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国际服装产业转移的机遇,研究制定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4、以中小企业为依托打造服装特色城镇
这种模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单一产品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色,以中小城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家做某种服装产品发了财,左邻右舍便模仿跟进,往往当地政府也会因势利导的支持引导产业的发展,调动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性,围绕着某一类主打产品形成产业集聚;也有的是围绕专业化市场形成产业集聚,市场接纳集聚区内生产的大量产品,自然而然形成生产某种服装产品的特色城镇,产业发展以后产业链也随之形成了,市场的辐射功能、流通功能、扩散功能十分健全。这样的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甚至是一家一户的加工作坊,分布在广大乡镇和批发市场的周边,这些地区服装业的发展在安排就业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资金积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行业无法替代的,已真正成为广大农村的致富产业。这种产业集聚地在服装行业量多面广,具有普遍性和代表型。这些地区具有低成本和产业链的优势,服装产品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特色。
目前,各级行业组织和政府在促进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引导和宣传我们行业的这些产业集聚地,提升产业,提高知名度,让世界知晓我们这些地区的服装产业实力,做响“区域品牌”。我们国家现有近10万个服装品牌,在目前的情况下,单个企业到国际上创品牌有相当难度。即使是被国内消费者认知的自创服装品牌,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品牌,难度也相当大。至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更是力不从心。如果以一个产业集聚地的名义打造区域品牌,集聚地的无形资产做大了,中小企业便可以共享这一荣誉带来的巨大利益,将对我国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区大多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或是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研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需要通过区域内的专业分工和群体协同,强化“整体出击”能力,以此显现出竞争的优势。目前服装行业众多的产品集聚区域内,企业之间基本上竞争多于互补,交流与协作不足。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就是个大的服装生产制造国家,这个大基地内的各个产业集群之间需要互补和协同。
在建设现代化服装强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具有不同特征的服装产业集聚地,真正释放出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区域化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是今后行业组织、政府和学术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纺织集群试点地区达90家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下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支撑体系基于产业特点、地域特点与网络特性的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化纤业积聚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沿海各省市已形成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集中在这里。
这些集群的纺织服装业与中心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有些大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就坐落在乡镇集群内,大批集群成为中心城市的制造中心。许多镇已与中心城市连成一片,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区域,浙江的杭、嘉、湖、绍兴、宁波区域,福建泉州,广东的珠三角、粤东区域等。
三、我国服装集群的未来发展
1、集群与经济全球化
集群理论认为,一个产业能否在全球经济中建立并维持竞争优势,取决于四组关键因素:
1)要素条件
2)需求条件
3)相关与支持产业
4)企业策略
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此四组因素彼此相互关联,其状如一钻石,故称其为“钻石体系”。
产业集群不仅是服装界所特有的,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一种经济规律,不是人为或行政命令所能左右的。集群是大的产业走向、是趋势。集群首先服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分工化、就是集群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度融合。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标志,它把当代的国际贸易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个领域都纳入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轨道。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以全球为版图配制资源,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
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际分工,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到产业内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也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研究表明集群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群、葡萄酒业群等;
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纽伦堡的制笔业群等;
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
在意大利,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皮鞋和鞋27个、家具39个、机械32个、食品17个,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从美、德、法、意等欧美发达国家到拉美的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从非洲的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到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集群在世界版图上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集群现象,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轮廓。集群的形成并不是人为的或行政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2、集群与工业化及利润最大化
在集群理论“钻石体系”中,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工等,高等要素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里、教科机构和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要素条件更多地强调从初级要素到高级要素的提升。
集群的形成一要服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二要服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的地区形成什么样的集群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条件:成本;劳动力素质和社会环境。比如制衣业,以前每个城市都有,现在很多城市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服装制造业逐渐集聚,形成了广东及江浙两个最大的产业集群,这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集群从世界经济分工形态看有三个层面,有中东、非洲提供资源型、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开发及资本运营型;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形态。制造业最适合目前中国的发展。
纺织服装集群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了解中国制造业的走向、离不开了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1)全球工业化情况
从世界范围看,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4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占人口80%以上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这些人口大国,都尚未完成这场革命,人们仍在为实现工业化而艰难地奋斗着。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财富中有60~80%是制造业制造出来的,国民经济收入的45%也来自制造业。
2)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今天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并且,制造业始终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为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实力不强。《报告》建议今后10年到20年内中国应下定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强大的制造业。
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在国际上逐渐崛起。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3)我国纺织服装业现状
纺织服装业因其范围分布广、产业链条长、就业人员多而成为国际公认的“第一制造业”。中国是世界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国,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我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4.5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4.3%。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从1994年起位居世界第一。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美国增长5.56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13.26倍和10.22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
从发展角度看,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无论从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21世纪前5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于我国服装纺织产业而言,无论从的现有基础和条件,还是从国内外市场潜力以及劳动力优势来讲,服装纺织业仍然是21世纪初期我国最重要的出口优势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关于《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及政府政策》报告中把纺织服装列为“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行业之首。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已经确认的68个基地市(县)、特色镇的纺织经济占了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约1/4。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聚集地。
综合我国制造业及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和发展,可以认为,集群将成为我国服装纺织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集群与需求及文化
在波特的集群理论中,需求条件指该种产业产品和服务在国内的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有经验的、挑剔的购买者代表先进消费者、他们迫使厂商适应高标准的需求,促进产业迅速创新,使该产业可望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处于温饱向小康,个别地区是小康奔富裕转型期。就服装而言,以前大部分人是穿暖的问题,现在是穿得好看一点,对得起身份,至于什么是潮流,引领啊还达不到,把服装完完全全看成是时尚还达不到,还达不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由于国民在市场需求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目前想出现与国际并驾齐趋的品牌是不可能的,中国还需要在市场上培育时尚观念、提高时尚水平。
集群能否形成与当地的文化氛围关系密切。产业集群形成以后,它所形成的文化和氛围很重要,文化的持久力和渗透力很强,而且非常顽强。虎门集群能够形成,而且还有空间往上走,就是因为它有服装文化氛围。
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是向高端走,集群的高端是科研能力,它包括教育水平的提高;更高的是文化层面的东西: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比如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几个设计师一年搞几个发布就能把你的文化带动起来。现在我们的一些消费者开始懂时尚了,其实在这方面我们与国际有很大的差别,人家不仅是设计师懂、生产的懂、每个人都懂,懂得什么叫时尚,与世界潮流贴得很近,我们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服装业既包括传统的制造业,同时又是新国际分工最典型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标准化成衣的生产转移到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和地区;然而,由于服装贸易对时尚和交货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市场对样式变化也提出了日益高速化的反应要求,时装业的生产又转回发达国家。从集群的角度看,其实法国巴黎也是一个服装集群,是高级时装的集群——来自于世界各国的顶尖设计师和大资本在这里实现着利润最大化;意大利则是高级成衣的集群;时尚之都因其具备了时尚的高级要素和需求条件而集聚了世界服装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环节。
从集群的整体水平上看,我国的纺织服装集群大多以低成本为基础,专家研究认为,我国的纺织服装集群中普遍存在中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企业短期行为普遍、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等问题。同时集群所在地行政管理中虽然普遍重视为产业集群创造条件,但仍然存在着铺摊子、比数量、地区分割等传统发展地区经济的封闭保守思想,妨碍了产业集群的提升和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
无论从要素条件还是从需求条件看,我国服装纺织集群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集群开始向高端发展。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