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智能发热地板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2019-06-26 10:32:58

导语1 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1 3 1 项目建设背景中国有130亿平方的建筑,每年新增20亿平方。目前99%是不节能的。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4%来自于建筑住宅,而且每年以递增2%的速度。预计,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的碳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中国有130亿平方的建筑,每年新增20亿平方。目前99%是不节能的。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4%来自于建筑住宅,而且每年以递增2%的速度。预计,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的碳减排的任务将有45%从节能住宅中产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传统的取暖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些能耗高、热损耗大的传统采暖方式受到挑战,而一些新型的高效节能、独立分户的采暖方式开始兴起。比如“智能发热地板”采暖方式,一次性解决装修时的装饰、采暖、养生保健问题。


与传统取暖方式相比,具有升温快、热转换效率高、使用方便、基本无需维护保养、能够分时分区控温等优点,而且能够发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波,具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符合消费者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


1)《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经济发达地区及重点发展区域农村建筑节能取得突破,采用节能措施比例超过10%。


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有步骤、有计划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


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严寒及寒冷地区省市应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求,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完善适合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并积极开展试验。积极探索以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等适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研究推广城市社区规划,制定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技术导则。


2)《“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广云计算技术应用,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优于1.5。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计量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常规调查统计。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5%和56%,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成为支柱产业。


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动建筑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城市建设,鼓励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改造、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同步实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


3)《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建立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标准、评价指标等体系,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不断健全。


绿色建造体系基本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比例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绿色循环的建造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制构配件和部品部件、住宅全装修为重点,深入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产业园区或集聚基地。到2017年,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实施全装修,设区城市新建住宅中全装修比例达到20%以上;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建筑产业现代化一体化产业链基本形成,装配式施工能力大幅提升。


年产700万平方米智能发热地板项目建设正式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提出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地板产业规模化、智能化、产业化发展。


2、项目发展环境与趋势良好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动城市建筑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在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60亿元。到2016年年底,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建筑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前景广阔。而建筑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三边” :政策、技术、标准携手,紧密联合,共同推进其发展。


1)绿色化,政策是方向


从《“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伊始,针对新建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就已成为我国建筑智能化、绿色化的重点工作,也给这项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2013年,住建部下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重申《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主要包括: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等,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我国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将经历“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个五年,并将实现三个转变——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转变,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建筑的转变,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另据国家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今后,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种种迹象表明,推动绿色建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标准化,工作是基础


2015年1月1日,已经执行8年的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在申报绿建评级的门槛提高,也将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则,为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本环境,也给我国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工作推进打了一剂强心剂。


在新版《绿色建筑标准评价》正式实施大半年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目前也已进入报批阶段,有望年内实施。而在北京、重庆等地,有关绿色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当中,意在从竣工阶段管控绿色建筑设计的落实。


“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有关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都在不断完善中,未来的标准管理体系将覆盖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障绿色建筑效益的实现。”作为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编单位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曾宇表示,未来的绿色建筑发展将更加注重实效性、多元化和融合性。


3)智能化 技术是动力


随着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IT技术、以太网逐渐进入建筑,为建筑绿色化、智能化提供动力,将建筑带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绿色建筑相较普通建筑而言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不但对照明、空调等系统的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会用到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未来智能楼宇的发展有两大趋势,集成与融合。以集成为例,即多个子系统在单独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实现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例如,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智能网络来检测和控制电子照明系统,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数据自动产生某些参数去调节空调。与此同时,暖通、空调、照明等也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平台,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性。这也是目前近万家建筑智能化企业从技术、产品上创新的目标。


物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建筑集成平台成为可能,网络系统使得建筑物真正实现智能化。


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逐渐向规模化和深水区发展,既有建筑的“绿化”蓝海已经显现。对此,公司应抓牢“三边”,先让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形成稳定的局面,然后“三边”合力,助推行业积极向前。


3、项目的建设是我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年产700万平方米智能发热地板项目,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4、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提供650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绿色建筑


随着建筑工业的发展,建筑必须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新时期的建筑必须能够实现节约能源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降低环境破坏率,减少能源消耗,对建筑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建筑的品质。这就是 绿色建筑的核心。


按照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可以简单概括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运营管理。


在不同的国家,经济、人文发展水平不同,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和理解也存在差异。世界第一代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是美国的LEED认证,英国的BREEAM认证,目前占据世界大部分市场。在第一代基础上借鉴并发展起来的有德国DGNB认证,中国ESGB认证。


在中国,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


2.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1、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概念由建筑节能深化而来,绿色建筑不仅要求“节能”,还 要求“节地、节材、节水、环保”等。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中国经 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到1995年的起步期: 1982年原国家能源委员会下达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4项科研课题。机构研究推进并取得成果。


第二阶段,1995年到2005 年的成长发展期:开始构建节能标准体系。 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颁布。


第三阶段,2005 年后全面发展期,节能设计执行率为99%,施工执行率 为 95.4%,逐渐向绿色建筑方向深化。大量法规颁布,渐成体系。


2、绿色建筑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随着节能建筑的发展,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适用范围上,政策法规从民用建筑覆盖到公共建筑,进一步到工业建 筑;改造对象上,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节能标准上,要求不断提升;节能方式上,从围护结构,到采暖照明、运营管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已经覆盖了设计到运营的各个方面。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建 筑优化改造开始由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深化。十几年来,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推出,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末,20%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要求; 2020年,30%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要求。正式吹响了绿色建筑加速发展的号角。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 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实施城市节能工程,推进节能 城市建设。


2016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该比例为50%以上。


2.3 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现状


2015年建筑行业总产值为18万亿元,占GDP比例为26.6%,建筑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社会节能减排治理的首要对象。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约34%。人均建筑能耗水平为423kgce(千克标准煤),能耗较低。人均能耗与人均GDP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相关系数为0.93。目前全球建筑能源消耗已超过工业和交通,占到总能源消耗的41%。我们认为随着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建筑功能、舒适等要求逐渐增加,未来人均建筑能耗将有上升趋势。我们需要通过绿色建筑手段对建筑耗能 加以控制。


我国自然资源水平匮乏。尽管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3年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是世界 水平76.07%;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水平12.64%;总体来说,是资源 水平比较匮乏的国家。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经历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十余年,世界单位GDP碳排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国 家与高收入国家。中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业,单位GDP碳排量 也逐渐趋高。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带来的双重放大效应, 预计未来将达到更大规模的碳排量。节能减排需求迫切。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房屋建筑投资。据统计,2015年,中国已有建筑面积约为580亿平方米,施工面积为124.3亿平方米,竣工面积为42.08亿平方米。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下行,房地产投资更成为维护经济稳定的重要引擎。我们预计2020年,全国建筑竣工面积将达到58亿平方米。


纵观建筑节能情况,建筑耗能占总耗能比例大、高耗能建筑比例高、 节能状况落后是我国建筑节能的三大现状。


2.4 绿色建筑市场未来投资前景可期


目前绿色建筑节能效率可以到40-50%。若按人均 建筑能耗423kgce,每年节约能耗181.89kgce能耗,约合1485.4kWh,按照每度电0.6元计算,每年节约891.26元。考虑当今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约合105元/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节约的能耗可以在4年内覆盖节能建筑增量成本。


经济发展,建筑市场体量极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增量市场,可望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复苏的春风,迎来行业的大发展。


随着“十三五”计划发布建筑产业将继续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国建筑产业投资增速呈下滑趋势,作为维护经济稳定 增长的重要力量,政府于2016年“两会”发布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并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我们认为,政府基建目标的推出为今后五年建筑行业增长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新增贷款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是建筑业产值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先行 指标,我们认为2015年开始新增贷款的回暖是中国经济趋向宽松的信号,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温和增长更预示着建筑行业现金流的回暖,成为建筑行业复苏的第二层保障。


图2-1:2006-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与建筑业GDP占比


2.5 采暖行业发展分析


2.5.1 行业分析


北方供暖的烟囱污染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前发电主要是靠煤、油、气,现在国家倡导清洁用电,由此出现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站、潮汐、核电站、沼气发电等,这些是清洁能源。涓涓溪水入长江,条条大河归入大海,最后大海就是清洁能源的电力来源,未来的发展和趋势是清洁电力发展。所以首先谈谈电是如何环保的。其次是电采暖,最后来谈低温电采暖,它是由国外先发展起来的,从欧洲、美国传到了我们国家。


电采暖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红外辐射开始的,以前工业、农业发展依靠热能就是靠煤、气、油产生的热能,使用电辐射不光是取暖,工业上也可以应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电辐射采暖,但是受到的阻力太大,并且在学术上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可见电辐射行业的企业家们经历了风风雨雨。


电暖气主要的形式和特点就是零排放零污染,因为电可以通过温控器控制,实现分室分户分区域控制。操作起来方便。另外舍弃了那些管道,靠集中管暖那些管道沟壑,还有散热器投资,也提高了房间使用面积。另外一个特点是不用水,也不怕冻。用就开,不用就关,非常方便。


电热地暖瓷砖,它舒适卫生,最大的优点是面积大,温差小。同样的一个热量,用电热地砖,暖气片供给相同的热量,一定是大温差小面积,达到的这个热量。现在是我们采用这么大一个面积,自然的温差就下来了,温差人体是37度,越接近人体温度人是越舒适,所以地板采暖就是采用了小面积,大温差的优势。为什么不选在上面,而选下面,就是从人体医学的角度,就是脚暖头凉。还有一个特点是无细菌、无灰尘,通过测试名欧材料,最高温度恒定在23度,人体非常舒适。如果温度高会产生细菌、灰尘,会吸附在这种高温气的表面,或者是热流上升,使灰尘在空气中悬浮,低温空气就像没有温度一样,自然就落陈在地板上,还有无噪声,无风气,和空调相比,室内清新,人体健康。


地板采暖的另一大特点是节省空间和节能,产品电热辐射转换率是70%,热量不外乎就这两点,一个是辐射,另外一个就是对流,辐射占了70%以上,剩下那部分就是对流了,不到30%。人体感觉跟晒太阳是一样。地板采暖也是这个感觉。


新型供热方式就是电热芯片模块,电热芯片底下铺上一层绝热层,把热量单方向传导,所以说新型的供暖方式,电热芯片采暖。它优点和地板采暖也有重复,优点是随意可以调节,按温度器可以调节,方便经济,节约能源,不占室内空间。基本不属于维修行列。并且绿色环保,不污染环境。有阳光般的温暖,低温运行,安全可靠。可分户计费。


2.5.2 行业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有130亿平方的建筑,每年新增20亿平方。目前99%是不节能的。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4%来自于建筑住宅,而且每年以递增2%的速度。据统计,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的碳减排的任务将有45%从节能住宅中产生。


智能发热地板是新一代的暖城发热地板。暖城的智能发热地板被称为新一代发热地板,是因为暖城的智能发热地板解决了普通发热地板制热不稳定、发热不均匀、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暖城的智能发热地板的显著特点是制热高效、均匀发热、耐久稳定、使用寿命可达30-50年。


发热地板是可以发热的地板,外观与普通地板相似,但在发热地板内有发热体,通电后能够从地面向房间提供充足的热量,达到温暖房间驱赶严寒的作用。发热地板的种类比较多,自发热地板、自热地板、会发热的地板等,这些发热地板名称不同,但技术实际上很相似,有着发热地板的共同特点。


南方冬季寒冷潮湿,房屋缺少保温层,又缺乏采暖设备,制约了南方家庭提高生活品质。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发热地板诞生于2005年,由暖城飞机研发团队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历时数年,耗资过亿,终于将用于飞机机翼除霜的热源系统,内置在高品质地板内,紧密结合形成了智能发热地板,也就是新一代发热地板。采用飞机发热技术的智能发热地板,继承了航空的技术特性,制热高效,发热均匀、耐久稳定、使用寿命可达30-50年。


暖城的智能发热地板厚度不到1.5厘米,外观与主流地板相同,在通电后能够在5-15分钟发热,自下而上散发出均匀热量,从脚底开始暖和,热量至头部递减,符合人体体感要求。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二胎政策的执行等利好因素,从长远看独立采暖的需求将会是越来越大,市场容量还远远没有饱和,在我国不仅传统的塞北地区需要采暖,在长江流域到秦岭以北都有采暖需求。项目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2.6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6.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6.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