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大数据特色小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14 09:18:40

导语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发展背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特色小镇是指与其他小镇相比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特色小镇是指与其他小镇相比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方面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匹配,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特点。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还要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1)《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3)住建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特色小镇的融资支持办法。建立贷款项目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时,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且经政府批准后,可向银行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
4)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①支持以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设施建设;②支持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③支持促进小城镇宜居环境塑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
5)《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严格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和转移,重点聚焦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教育、体育、科技、金融、总部等领域,引导功能性活动和特色项目落户,强化镇域发展特色,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城市空间体系有效延伸。
6)《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挖掘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适应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模型,探索下一代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新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布局,在关键核心领域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意、远程教育、健康服务、互联网金融、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有关部门、各区政府要鼓励和培育特色小城镇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项目参与小城镇建设。同时,本市将规范小城镇开发建设决策程序,科学安排建设时序,把握节奏,有序推进。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一镇一策,在特色上做足文章。
2、产业发展背景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了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特色小镇”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截取,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利地推动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同时,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当前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基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重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特色小镇建设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项目区资源禀赋雄厚
怀柔,位于的东北部,总人口近30万,土地面积2128.7平方公里;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距京城50公里,距首都机场30公里,距天津港170公里,101路、111路等11条干线公路密集成网,总里程1335公里。--承德、----通辽、大同----秦皇岛三条铁路穿境而过,设有四个客货两运火车编组站,货通全国,年吞吐货物量达1.2亿吨。
怀柔是一座美丽的卫星城,青山绿水绕半城,林木覆盖率达到71%。这里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调节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怀柔的历史像长城一样悠久,这里有最俊美的长城、最茂密的原生性森林、最优质的西洋参、最甘甜的板栗、最洁净的空气、最清澈的水,被誉为“饮料之乡”、“花园城市”、“旅游休闲胜地”,被誉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项目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颠覆性、创新性的人文-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其不仅包含百家姓主题文化、度假旅游、商业运作等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其以某种单一产业或多种复合产业为支撑,将旅游产业与怀柔区域独特姓氏文化产业化思路相结合,立足城市运营、产业升级高度,探寻以多元产业为支撑、特色姓氏文化为核心、主题式旅游为承载,集产业创新、旅游开发、城市运营、商业开发等多重元素于一体崭新复合型商业形态,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特色小镇是解决当前房地产热,经济冷,特色产业不热不冷的最佳平台,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集大成者,也可以看成是目前解决若干显性问题的命门。
项目特色小镇首先是投资,投资的增加可以增加怀柔区GDP,可以增加地区就业,可以增加地区税收,可以减少制造业转型升级给发展带来的阵痛。其次,项目特色小镇是房地产业的舞台,发展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为怀柔区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引导人口向特色小镇转移,有利于缓解区人口压力,缓解人口增长与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再次,项目特色小镇是百姓文化、大数据文化等产业的集聚地,发展项目特色小镇,就意味着发展特色产业,这将有利于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特色小镇兼具生态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等复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怀柔区建设高品质宜业宜居示范区新格局。项目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是文化小镇,特色文化小镇,特色人群和特种技能集合的小镇,这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复兴和再造,有利于区域文化与产业,文化与居住,文化与城镇的深度融合,增强项目特色小镇的内涵和气质,放大特色小镇对人口和资本的向心力。
2、项目特色小镇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对接的重要载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重复供给,破解“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难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特色小镇通过对高端要素资源进行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又满足了多元化消费时代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是市场多元化和消费差异性在地域空间的集中反映,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重要载体。
3、项目特色小镇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产物。
项目特色小镇选址在怀柔区,这就为区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项目特色小镇建设要与区域非城市核心功能疏解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宜居宜业程度严重下降,城市非核心功能面临疏解,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必然向外转移,当然这种疏解和转移是有一定要求和条件的,根据日本东京经验来看,距离中心城区30—50公里范围的区域,特色小镇可以作为载体来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传统农家乐等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城镇中高收入居民的需求,急需依托乡村文化和环境本底,加强城乡要素互动,形成设施互通、产业互融、功能互补,满足城镇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特色小镇。
4、建设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怀柔创新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项目特色小镇战略不仅是消解要素供给压力、再造成本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依托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再造市场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发挥社会创造活力、再造产业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随着项目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的建设实施,未来怀柔区会形成小镇大产业的格局、新型城市网络和别致的生态宜居空间。怀柔要选择好小镇产业、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的扶持作用,有效推进项目特色小镇发展。
5、项目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发展怀柔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
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项目以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和相关建设为载体推进全域特色文化旅游,这是加快怀柔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贯彻落实文化旅游强区建设大会精神的要求下,怀柔区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围绕自身区域产业特色,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全域文化旅游创建的撬动点,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积极推进项目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力求全区打造几个具有津京冀区域影响力的文化特色小镇,为加快怀柔区转型发展、赶超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6、项目特色小镇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度,改善区域环境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民生活要美丽、环境要美丽,旅游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当下,特色小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显现。“文化旅游+小镇地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能够实现“特色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艺术建设、城镇国际化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三个体系并进,为探索怀柔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有益尝试。从目前我国以乡村游为特色的小镇来看,运作良好的都是市场化操作较好的小镇。如曲阜吴村镇、泗水泗张镇,项目依托村企业资本,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区域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也有效提升了怀柔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形成宜居宜游的生态空间。
7、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国城镇发展方式转变,践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需要
1)从专业化需求出发,增强城市创业创新能力。
项目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在发展中,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很好地解决了政府不专业的问题。
2)降低开发尺度,实现小镇、人口和环境的有机融合。
我国传统以新城新区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使城市居民缺乏归属感和体验感。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重视人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人性的本色要求----生态,宜居,是城市化的正确方向。
3)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城市、产业与人口的紧密度。
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注重发挥当地企业、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圣泉山华夏百姓文化大数据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主体,实现小镇发展主体多元化。
4)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成本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成本越低,则竞争力越强。随着经济增长乏力的延续,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以后,一些地方对维护城市运营的投入压力在增加。而特色小镇则强调要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分析
3.1 我国特色小镇分析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而特色小镇的要求是环境美丽宜居,产业丰富,集休闲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多种业态为一体,投资规模巨大,未来发展前景将极具想象空间。
3.1.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1、特色小镇概述
特色小镇的特性分析
表3-1:特色小镇特性

特性 分析
产业特性 涵盖范围广,核心锁定最具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的产业。如浙江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支柱产业和广东的轻纺、制造等产业。
功能特性 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部分小镇旅游功能相对弱化.
规模体量 视产业规模而定,其中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标准: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形态特性 既可以是行政建制镇,如贵州旧州镇、湖南的百个特色旅游小镇;也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非镇非区非园空间,或者是一个聚落空间、聚集区。
 
3.1.2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特色小镇数量及地区分布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正式公布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住建部公布的关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分布情况,从各区域的特色小镇数量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
2、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分析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建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
图3-1: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图
 
3、特色小镇发展前景分析
2016年1至9月37个特色小镇共完成投资480亿元,预计到年底可完成投资额超600亿元,约占规划中100个小镇5000亿的12%。
从对国内已建成小镇的样本统计来看,总投资中基建设施投资约占比30%-50%,估算全国1000个小镇基建投资将有1.5-2.5万亿。
3.1.3 特色小镇发展趋势预测
1、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特色小镇建设,政府要在规划编制、宣传推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一些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小城镇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2、借助互联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很多小城镇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而且品质很好,但是量不大,借助互联网,可以促进农业、加工、销售、贸易、售后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做得更专、更精、更强。
3、是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出现规模过大、人口过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却因资源、资金、人才流失等问题受到阻碍,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因地制宜的可行性途径,更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3.2 我国姓氏文化分析
3.2.1 我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我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后辈代代相传。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据统计,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4657个,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2010年祖国大陆出版了一本《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竟达23813个。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3.2.2 我国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姓氏文化史,可谓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中国姓氏文化,不仅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也形象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长的历程。
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姓氏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反过来也可以用于考察各个时代的情况。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华夏大地上就开始了姓氏创制。姓氏的出现,反映出华夏先民们对“同姓相亲,其生不蕃”规律有了正确认识,标志着婚姻制度的巨大进步。到了周代,姓氏数量迅速增多,反映出周朝统治者实行大规模分封的史实;同时,姓氏命名和使用的严格规定,又说明了周朝社会各个阶层森严的等级制。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并且得到普及,反映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此后各个朝代,姓氏数量总体上呈现持续增多趋势,创制命名方式更趋多样。按照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宋代姓氏的来源已达32种之多,或以封国为姓氏,如虞、夏、商、宋;或以采邑为姓氏,如崔、卢、鲍、晏;或以居住地为氏,如嵇、蒙、桥、颍;或以世系为氏,如公子、公孙;或以官爵为氏,如王、侯、太史、司马;或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屠;等等。分析姓氏的来龙去脉,犹如品读一部百科全书,可以直接间接地了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的有力见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未间断。这在姓氏文化的发展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黄帝族为例,相传黄帝族早先是居住在今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氏族,后来发展为一个包括25个氏族、12个胞族的庞大部族集团。在此期间,黄帝族的姓氏从单一的姬姓扩大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等12姓。不难看出,在中华民族起源阶段,民族融合和姓氏发展就如影随形、关系密切。在此后的数千年里,中华民族的融合更加频繁、更加紧密,姓氏在其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赐姓、改姓等现象。据传,“赐姓命氏”在虞舜时就已出现,不过大规模的使用还是在后世。在封建社会,赐姓是历代帝王维系统治的一种惯常手段,客观上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在唐代,文武大臣因功受赐国姓李氏的,不仅有徐、安、杜等汉族姓氏,而且有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少数民族姓氏。又如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姓马的回族人,因随明成祖起兵有功而被赐姓郑。改姓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北魏孝文帝在鲜卑等少数民族内部推行姓氏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国姓拓跋改为汉姓元,又将早期追随拓跋氏开创北魏王朝的99个鲜卑部落姓氏改为汉姓,包括乌兰石氏改乌氏、步陆孤氏改陆氏、独孤浑氏改杜氏等。可以说,中国姓氏发展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结果和佐证,也是其载体和媒介。不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都对中国姓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个,汉族姓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3.2.3 姓氏文化具有良好的产业禀赋
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更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这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独特位置。在中国的文化资源中,姓氏文化像一枝奇葩,它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产业禀赋,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呈现出不同的业态,影视、报刊图书出版、动漫、演艺、内容产业等产业已为大家多熟悉与认可,其操作模式业已呈现出模式化,流程化的特征。而姓氏文化的产业问题却显得稍稍滞后,其操作模式也很模糊,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文化研究的层面上。
姓氏文化具有产业化的巨大潜力,因为它与中国的“根文化”紧密相关。姓氏是中国文化的“根资源”,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与不易被开发性。但不易被开发并不代表着不能被开发。姓氏文化一旦产业化,就会爆发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能量。
然而创意、创新、创业,作为文化产业化的三种手段,可以应用到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类型。姓氏文化产业化也避免不了使用这三种手段,但是姓氏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姓氏文化产业化在利用上述手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三个结合,一是姓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二是姓氏文化与时代需求的结合;三是姓氏文化与物质产品的结合。
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发展姓氏文化产业前景很好。目前,姓氏文化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广泛关注,但是姓氏文化产业化的前景是光明的。
3.2.4 姓氏文化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而“乡愁”是我们的根,这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根就是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沧桑起伏,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血缘信息,更体现着家史、族史、国史的文化源流,折射出家运,族运、国运的历史变迁;它隐含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传承着血脉亲情的荣誉和骄傲,凝聚着中国人的家园情怀。
对于国家来说,通过对中华姓氏文化的追寻,凝聚民族和社会的力量,牢筑“中国梦”的共同心理文化基础。在国际文化大格局中,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家庭来说,《中华百家姓》不仅解析了中国人的姓氏文化,而且解读了中国人的家族密码。传达了姓氏文化的内涵。勾起了人们的共同情感,对于广大电视群体,广泛的姓氏文化,姓氏知识以及轻松活泼的视听语言,有效地吸引了广泛受众群体,营建客厅电视文化的新地标;在传播层面上来看,《中华百家姓》通过多维度宣传姓氏文化与电视节目的强力普及,强化了华人文化的认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籍此出发传播价值的引爆点。
3.3 我国文化产业分析
3.3.1 文化产业发展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据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4.9万家企业的调查,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尽管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4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917亿元,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878亿元,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203亿元,增长17.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1081亿元,增长13.6%。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01亿元,占全国比重为75.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9176亿元、3994亿元和711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4%、7.1%和1.3%。
结合2010年到2016年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1.08%,体现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中逆势上扬的特征。
3.3.2 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经过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依旧存在文化内容创作水平不高、文化服务质量不好、文化产品供需脱节、文化产品价格体系扭曲等深层次问题。在文化产业面临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大数据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正引领着商业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文化产业引入大数据技术有着先天优势。首先,文化产业所拥有的数据具备较高的消费价值。由于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大多和消费者直接相关,能够直接为用户所消费,有着明确的直接消费价值。其次,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数据和内容创造的行业,能够不断地产生或获得新的数据资源。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文化传媒行业数据是仅次于政府信息数据的第二大数据来源。第三,文化产业本身就拥有极其雄厚的用户资源,由于文化产业直接面向消费者,由此拥有广阔的用户基数和规模,而基于庞大的用户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则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基于大数据业务转型的关键性条件。
使用大数据,能有效解决文化产品供需脱节的矛盾,有益于解决我国原创文化内容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规模人群的喜好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明确目标受众的品味和需求,创造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比如,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热播电视连续剧《纸牌屋》,就是通过对于大量订户的观看喜好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纸牌屋》的市场前景和产品成功概率,果断做出了开拍开播的决定,从而有最后《纸牌屋》的成功。与此同时,在电影行业,商业类型片的模块设计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对各类设计模块和要素的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明确设计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也会得到最佳的桥段、节奏、风格、情节搭配方式,从而创作出最能满足用户需求、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又比如在游戏设计领域,通过对游戏玩家的个性游戏行为分析,设计最适合的游戏关卡,定制玩家的游戏体验,也将最大化地提升游戏产品质量,延长游戏的生命周期。
使用大数据,能有效解决文化产品定价难题。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出用户的消费承受点,找到产品成本和运营收入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在降低产品运营风险的前提下,覆盖最广的消费人群。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类型和消费能力,制定更加灵活的文化产品定价策略。根据福布斯商业评论的研究结论,获得用户消费数据越多,覆盖的用户数量越广,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就能够为企业提供越高的利润。而文化企业在精准地大数据分析之后,采取降低定价、扩大覆盖、差异定价的经营策略,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锁定产品利润、挤压竞争对手、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使用大数据,能有效延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文化企业的赢利点。文化企业通过搜集整理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数据,能够有效分析和提炼出市场的时尚和审美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数据将有助于工业制造企业实现“产业文化化、产品文化化”。举个例子,博物馆、美术馆可以根据用户浏览记录,确定当前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态,而将这种趋势化的数据售卖给相关企业,就能够在艺术衍生品中赢得最大的市场。还比如电影电视行业通过对于观众评论的深度挖掘,发现最受欢迎的影视衍生品,通过数据咨询和艺术授权等方式,开展精准的二次产品开发。这样,文化企业就从“一次性产品经营”延伸到“二次”甚至“三次”产品经营,极大地延长了产品产业链和经营周期,增加了产品的利润点和赢利点,甚至有可能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
使用大数据,能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消费体验,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文化产品的消费使用,更多的是一种用户体验。因此,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的关键是提升产品本身的消费体验。通过对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确定用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为其定制复合型产品套餐,满足用户深层次的情感和人文需求,自然而然中激发用户的文化消费欲望,将使文化产业经济更好地转型为体验经济。
3.4 我国大数据产业分析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加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产业也进入了大规模的规划建设阶段。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已投入使用173个,总用地约713.2万平方米,总机房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2010年中国数据中心总数量已经达到504155个,市场总规模达到92亿美元,I该市场在2010年至2015年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68亿美元。
图3-2:2009-2015年数据市场规模走势

3.4.1 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分析
1、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初期
数据中心的概念随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一次掀起了建设数据中心的热潮。但是由于互联网在中国尚未普及,在用户数、内容、应用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用户对数据中心尚未产生有效的需求。在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数据中心的发展很快进入了蛰伏期。
2、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中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百姓生活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依赖都日益广泛和深入,从服务提供方和用户方两端都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优胜劣汰的过程,作为重要的I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3、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成熟期
互联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数据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行业内越发重视运营的效率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中国IT投资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IT投资的增长促进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升级反过来又将带动包括服务器、存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IT市场的增长。
3.4.2 数据中心市场分析
各政府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对云计算、物联网、宽带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的高度重视,都给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带来极大利好因素。相应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客观上促进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大规模建设云计算园区,客观上促进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
国内市场规模破百亿,未来年均增长超30%,数据显示7月30号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应用行业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营销规模超过100亿,2018年将达到258.6亿人民币,环比增长率达37.2%。

图3-3:2015-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规模同样巨大,预测到2018年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的201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6.4%,规模达到415亿美元,是整个IT市场增幅的6倍。从行业结构来看,大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金融、通信、销售和政府领域,在医疗和旅游行业也有应用,但占比相对较低。
图3-4: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行业结构图
 
3.5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分析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表3-2: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部门 相关政策
国务院常务 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家旅游局 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 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旅游局 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
十七届六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 "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国务院 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推出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
十八大报告 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十八大报 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国务院 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
国家旅游局 "515"战略的推动
 
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13万亿元,对GDP综合贡献达到10.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另外实现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漂亮收官,并开启了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图3-5: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图3-6: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1、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旅游已经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转变,并出现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该国旅游业的支柱。
3、康体保健游已经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
文化性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质之一,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出游能力渐趋增强,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其中康体保健游因为能够迎合现代人越来越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和康体养生需求,成为广泛关注和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在中国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很多旅游地,都已经出现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康体保健旅游的产品体系。
3.6 项目客源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定位于创意性文化科技产业,满足全民。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高级阶段,它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的面上达到点对点的交往。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一句话生产生活都与互联网相加,大陆13亿人,海外5000万华人,有2/3集中在东南亚,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人类纵的往来,即寻根祭祖,是人类的文化特性。符合本民族心理,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市场广大,市场面相对稳定,而大数据-互联网使得这种继往开来的关系最大化了。虚拟现实的技术更使得这种关系进入永生的神话境界。总之,本项目是个区位条件优良、区域经济背景好、客源市场条件佳、历史、文化和科技内涵生动融合,达到一致,景观资源量多质好的创意文化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项目大数据文化产业开发,将带动周围地区城镇的人民经济发展,促进周边区域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促进加工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配合调整怀柔的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了双休日好去处。
3.7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3.7.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项目营销模式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要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做好网站建设、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除了提供项目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旅游价格、自然风景、文化特色、民风民俗、住宿餐饮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游览线路、时间安排、食宿安排等,实现从“租产品”,转变为营销大健康生活。
3、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项目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项目,使项目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4、项目通过O2O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高效管理。通过与国内大型网站合作,将闲置的源进行分级、整合、规模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同时借助平台影响力,通过APP与游客进行在线互动。完成线上信息展示、营销、互动、决策、预订、支付等线上服务,到线下个性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的闭环过程。
5、在线上微信互动、网上订购、“关注抽奖”、“媒体网络互动、大众广泛参与”,线下“住宿、景观、闲趣、体验、医养、畅享自然”基础之上,打造多种私人定制化的产品,通过网络可视化技术,提供项目的实时动态分享,让线上的消费者变为线下游客,线下游客变为线上消费的常客。
3.7.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项目质量,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