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志愿者指导服务中心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9 09:23:33

导语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 1 概况,地级市,位于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 概况
,地级市,位于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据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1、区域位置
地处北纬31°1'~32°43'、东经120°12'~121°55'之间,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东岸的。“据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其它地区相望,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已使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素有“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
2、气候特征
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比较短。
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海陆相过渡带,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梅雨、台风、暴雨、寒潮、高温、大风、雷击、冰雹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按近3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热同季,夏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3、自然资源
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30多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其中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1万公顷,是中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
4、行政区划
2014年8月,辖3个区(崇川、港闸、通州)、2个县(海安、如东)、2个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1个功能区(苏通科技产业园),代管3个县级市(启东、如皋、海门)。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是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8亿元,比2011年增长65.5%,占全省比重从8.3%提高到8.9%,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从27位前移至2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亿元,五年增长58%。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提高到2.6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5%提高到61%,高新技术企业达930家,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5名,省“双创”人才260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4:46.8:47.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省第二、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9.3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109家,成为全国第5个存款超万亿元地级市。获批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加快优江拓海进程,开发格局实现突破。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规划引领,交通先行,推动沿江转型升级、沿海科学开发、陆海统筹发展。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长江大桥投资完成率48%,宁启动车开通运营,兴东机场建成国际机场,新增一级以上公路669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159公里,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和临海与沿江高等级公路环通,长江段12.5米深水航道通航,奠定了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坚实基础。“一港八区”组合大港加速形成,整治沿江沿海岸线25.3公里,围垦滩涂6340公顷,继续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沿海前沿区域生产总值和投资分别增长93%、162%。
“十二五”期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体制创新成效明显。突出问题导向跟进改革,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活力,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扩大开放中增创优势。陆海统筹发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列入国家级改革试点,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6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实施重点领域改革35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国领先,非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一枚印章管到底”被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确定为典型经验做法并通报表扬;市级基本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获批,新增洋口港、启东港、兴东机场3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设立通州湾联动开发示范区,新增省级开发园区7个,建成跨国跨江合作园区15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5.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四,外经合作保持全省领先。私营个体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三,16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区和青年创业基地。
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面貌加速提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五级城乡体系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7.6%提高到64.4%;市区组团发展格局拉开,快速畅通工程全面推进,建成区面积由140.9平方公里拓展到215.6平方公里;5个县(市)和19个市级中心镇功能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居苏中苏北首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高效设施农(渔)业179.8万亩。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中水回用破解造纸制浆废水零排放难题,林木覆盖率24%,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建成国家生态市。
强化社会建设治理,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推进民生幸福“十大体系”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五年兴办重点民生实事224项,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247元、18741元,分别增长58.4%、65.1%;居民储蓄存款增长75.8%;年收入低于5000元人口全部脱贫,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启动,完成10.89万年收入7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建档立卡。全面普及15年教育,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新增本科高校1所、高职高专2所、省联院分院4所;新增三级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示范化率70%;万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增长21%;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33.9张。五大保险参保率97.5%,基本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市区动迁异地安置基本实现“先建后征”。平安、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蝉联“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市。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持续涌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2.2 项目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在中国,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的精神。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而在此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这是历届报告中,首次将志愿者这一群体单独列出来,这也正说明了志愿者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自2013年12月5日、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三次给成就突出的志愿服务团队回信,信中他希望志愿者们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关怀下,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东惠州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处处都有志愿服务的生动局面;吉林全省农村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浙江宁波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了关爱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志愿服务……
近年来,志愿服务精神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各地各部门以社区志愿服务为重点,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同时,黑龙江省把构建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战略目标;重庆市渝中区围绕居民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实现需求与意愿的有效对接;上海市长宁区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搭建志愿服务立体化工作架构。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带有鲜明行政色彩的“自上而下推广”的发展模式,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单纯依托共青团的志愿者网络,在开展大型赛事志愿者方面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但是在社会大众的日常参与和广泛参与方面却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也容易导致社会的误解,认为志愿服务仅仅是团工作的一部分,是青年群体的事情,而削弱了民众的广泛参与性。
2、项目建设背景
1998年3月31日,共青团委联合晚报社和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共同创建志愿者服务站,整合共青团组织优势、媒体宣传优势和企业物质优势,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与“自由、灵活、国际化”的志愿服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志愿者服务站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热线电话向全社会公开双向招募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近20年来,服务站立足“凡人小事”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道德标杆。在,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雷锋之家”、“不走的活雷锋”、“看得见的‘莫文隋’”。正是这无数的“凡人善举”,延伸和拓展了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整体提升,并产生群起效仿的效应。
志愿者的服务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的表彰。志愿者服务站成为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原站长徐尔铸则先后获得中国志愿者服务金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道德模范称号;孙晔、魏迎凤等优秀志愿者也受到国家级表彰。2004年10月,时任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对志愿者事迹作出批示,将之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伟大创造”;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通考察时,专程看望了志愿者,盛赞志愿者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具有全国示范效应。
近20年来,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志愿者数量上、参与群体、还是服务领域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不完备、志愿服务参与管道不足、志愿服务平台设施相对落后等原因,志愿服务事业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着“志愿者”品牌的推广。为弘扬并传承志愿者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和先进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志愿理念,培育志愿精神,丰富“志愿者”品牌内涵,建设志愿服务的宣教基地和实践基地,特提出本项目的建设。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适应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组织推动,并作出如下三点指示:
切实加强志愿服务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文明委要加强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文明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良好局面。要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推动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成立志愿服务队进社区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普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使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要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文化环境。
搭建拓宽志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设计接地气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顺民意的活动,力争覆盖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城乡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大力推广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组织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和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愿望,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
本项目由中共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建设内容包括志愿主题展馆、志愿者服务总站、多功能厅、体验用房四个部分,项目建成后,可搭建拓宽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弘扬志愿文化,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适应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历来注重加强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提升民生获得感。是著名的“体育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新时期精神紧密结合,繁荣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
2014年9月,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及《文明委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印发《关于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意见》(通文明办【2014】16 号),文中提到:
丰富志愿服务平台载体。在市区已确定首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地培育与发展工作,各县(市)区,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要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建立基地,多渠道菜单式发布志愿服务目录和服务岗位,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丰富志愿服务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品牌影响力。大力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结合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运用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公益广告等载体,广泛宣传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宣传身边典型,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参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本项目由中共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将展现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提升的城市形象,将志愿精神作为最独特具代表性的城市代名词,打造一个科学高效的、制度化的、智能化的志愿精神文明基地,激发人民心中“人人向善”的爱心,在整个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凡人善举”的社会风气,带动全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最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因此,项目建设是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项目建设是“志愿者”自身品牌推广的需要
志愿者服务站自成立以来,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志愿者数量上、参与群体、还是服务领域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不完备、志愿服务参与管道不足、志愿服务平台设施相对落后等因素,志愿服务事业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着“志愿者”品牌的推广。
作为志愿服务的宣教基地和实践基地,志愿者指导服务中心项目主要包括志愿主题展馆、志愿者服务总站、多功能厅、体验用房四个部分,各区域主要功能为:志愿主题展馆诠释具有特色和内涵的志愿者品牌,多功能厅为志愿者会议区和参观者休闲区,志愿者服务总站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平台和办公场所,体验用房通过互动交互手段切身感受到志愿服务文化和成就。
本项目建设可有效改善志愿服务平台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促进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逐渐完善,运用“互联网+志愿服务”,实现“馆外有馆”,提高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参与度和积极性,是“志愿者”自身品牌推广的需要。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中国志愿服务历程
1、从“学雷锋”到“做志愿者”,中国走了三十年(1963-1993年)
中国志愿活动的兴起缘自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推动,并伴随城市社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起来。 
志愿者,也被称为“义工”,2013年11月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是这样定义的:志愿者(英文名称为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1)学雷锋活动:新中国最初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
当代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莫过于“学雷锋”。毛泽东同志于 1963 年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学雷锋”活动可以说是我国建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为以后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志愿服务”,其间经历了大概三十年的时间。    
上世纪80年代,每年三月五日,为纪念雷锋和发扬雷锋精神,学生、青年人都会主动参与这项活动。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乐于助人的风尚,但是由于活动每年都有,而且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没有什么实效,使得人们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对于这种现实的困惑,当时人们的乐于助人甚至会被嘲笑为“跟不上时代”,对于“学雷锋”的活动,更多的也是“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样的评价。 
1990年,新华社以《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月月有》为题编发通稿,向全国宣传推广河北省唐山市 “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唐山,“雷锋”不是三月来、四月走的“过客”,而是化身为每天都会给市民们带来感动的身边好人。日常化的学雷锋评比探索出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路径,使唐山有了“留住雷锋的城市”的美誉。
(2)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义工概念与“学雷锋”活动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末,位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些南部城市,广州、深圳等地,这些地方走在改革浪潮的前列,为帮助外来新移民尽快实现创业或安居梦想,开始有了借鉴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义工组织”。他们将学到的优点跟我国内地的“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4)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团体
1990年4月23日,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发起、由志愿为青少年和社会提供义工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主要是青少年)组成的社会团体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深圳“市义工联”)。到1993年底,市义工联已经成长为拥有400多名个人会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代表性团体。1999年注册义工达到3万人,已发展壮大为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拥有相当服务力量、服务社会各个领域的社会群众性团体。
(5)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中国第一家社区志愿者协会
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成立的我国第一家志愿者协会。1988年,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13名党员自发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发展而来。很快天津和平区委,区政府对新兴街道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向全区推广新兴街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做法,在全区 12 个街道办事处都相继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组织,其下属 261 个居委会也分别建立了分会,不久之后,社区志愿者服务这种做法经民政部迅速推广到了全国范围内。
2、从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有了中国特色(1993-2000年)
经过基层群众创造,政府部门大力推广,志愿服务事业在上世纪在全国范围广泛铺开。“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日渐成为公民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 
(1)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青团中央下属的当前中国最大的志愿组织 
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的号召下,2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2013年12月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过去一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2)社区志愿组织——民政部推广下每个社区至少三支社区志愿者队伍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1991年7月,它下设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区志愿者的建设,成立中国最大的志愿者门户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 
2010年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达到28.9万个,每个社区至少有三支以上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599.3万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服务小时数达1500万小时。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已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3)出现了由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的志愿者协会——上海市志愿者协会 
1997年7月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建立“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吸收全市各种青年、妇女、社区、慈善、红十字会、企业的志愿社团加入,成为富有影响力的、最大的志愿组织。在文明委的领导下,志愿者协会主要从事规划、统筹、指导、推动的工作,而不是独自开展服务活动。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团体参与志愿事业,才能够形成普遍的发展状态,有利于满足各种层次的群众需求。所以,在文明委及志愿者协会的推动下,上海市的志愿组织蓬勃发展,种类多样、功能各异、服务丰富、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志愿事业与社会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采取依托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与推动的方式,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由于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是党政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各相关部门领导作为成员,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推动志愿事业的兴旺。
3、志愿服务逐渐走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2001-2008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2001 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外经贸部、团中央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开始为世界所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2001年党和国家以“国际志愿者年”为契机更加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加快,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十分活跃。由此,我国进入了包含党群组织,社区组织,企业组织以及个人自愿参与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的年代,而不是再受以前传统的职能部门的限制,比较单一的发展模式。
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该文件的颁布,使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开始进入了规范化建设阶段。 
2006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指出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2007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强调了要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4、从“志愿服务元年”到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制度化(2008年至今)
联合国志愿组织负责中国项目的官员说:“2008 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官方或学者都将2008年作为中国志愿服务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四川汶川地震让爱凝聚,也让中国志愿者瞬间暴发巨大能量。北京奥运会因志愿者的微笑让世界和国人难忘。
2008年在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超过491万各地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中国民众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令世界所瞩目。
北京奥运会创造了奥林匹克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纪录。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和超过100万的社会志愿者,用“中国微笑”和汗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次盛会也让全国人民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新的认识,志愿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志愿服务热情一旦被激发,便势不可挡。大型赛事服务离不开志愿者,不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祥云”的热情,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现象”,或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绿羊羊”,还是2013年山东十艺节志愿者“蓝精灵”,人们对志愿者各种亲切可爱的称谓,也表达着各种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2008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央文明办牵头负责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开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教育、民政、体育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老龄办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2009年7月19日上午,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有助于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2009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开展的“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主题,以社区为依托,志愿者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高龄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在生活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活动,推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志愿服务体系。到2011年全国已有66座城市启动了此项活动。 
2010年围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立足城乡基层,把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作为“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任务。2010年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央文明办等部委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部署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重阳节敬老爱老“六个一”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推进。
2011年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到2011年10月已有86个城市(区)和105家中央企业启动该活动。
2012年4月16日中央文明办在武汉市举办全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推动“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全国文明城市(区)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区)相继举办启动仪式,推动开展“三关爱”活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新要求。
2013年3月2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广泛开展关爱老幼弱残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活动品牌。
2013年10月14日民政部提出,要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客观反映志愿者做出贡献的数量和质量,以记录结果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志愿者助人为乐的崇高价值,激发志愿者奉献社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
2013年11月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每名注册志愿者根据个人意愿至少选择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或活动,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20小时。
2013年12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经民政部批准,在京登记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由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在中央文明委指导下开展工作。 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一战略任务的实际举措。
5、发展预测
共青团中央提出,到2018年,全国注册青年志愿者数字有望超过6000万。列宁曾经在 《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指出,这一创举(指星期六义务劳动)的重大意义在于工人不图报酬地从事额外工作的共产主义精神,在于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创精神。志愿服务事业可以培养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合格公民,引导青年一代追求身心健康、创造快乐生活,并且影响家庭成员,促进文明的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者承继着社会公众善良内心的情感基因,也代表着被当代世界普遍认同的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同时志愿服务在中国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行善积德的品质,也同样说明志愿服务在中国有适合其发展的土壤。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正能量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目前志愿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服务缺乏持续性、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与需求尚未契合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依然任重道远。而这也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
3.2 志愿者发展历程
1、志愿者服务站简介
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地文明新风典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8年3月31日,共青团委联合晚报社和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共同创建志愿者服务站,整合共青团组织优势、媒体宣传优势和企业物质优势,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与“自由、灵活、国际化”的志愿服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志愿者服务站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热线电话向全社会公开双向招募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15年来,服务站立足“凡人小事”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道德标杆。在,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雷锋之家”、“不走的活雷锋”、“看得见的‘莫文隋’”。正是这无数的“凡人善举”,延伸和拓展了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推动了我市社会风气的整体提升,并产生群起效仿的效应。志愿者的服务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的表彰。志愿者服务站成为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原站长徐尔铸则先后获得中国志愿者服务金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道德模范称号;孙晔、魏迎凤等优秀志愿者也受到国家级表彰。2004年10月,时任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对志愿者事迹作出批示,将之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伟大创造”;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通考察时,专程看望了志愿者,盛赞志愿者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具有全国示范效应。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志愿者服务总站为龙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为支撑,多个县(市)级协会为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已82岁,年龄最小的仅7岁。志愿者人数从最初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108万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近4000家。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志愿者服务站的事迹。
2、志愿者发展情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志愿者工作以其独具特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异彩纷呈的志愿服务活动、深远强大的社会感召力,成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先进典型。
近年来,市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志愿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愿者服务平台2016年发布的活动达12000多次、总时长超过320万小时;团市委运用的“志愿者打卡器”可被追溯的公益时间超90万小时,居全国第三。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在志愿者服务平台和志愿者打卡器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00万,志愿服务组织近4000个,带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常态化开展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志愿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助残阳光行动等近400个志愿项目,全市近3万名农民工子女、4000名残疾青少年得到全方位关爱帮扶。工作品牌和先进典型持续涌现,全市建成52个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希望来吧”,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苏中苏北率先成立“美德基金会”,募集资金超过500万元;宋英、胡汉生、吴锦泉、赵小亭等一批优秀志愿者楷模全国知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市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军在2017年3月3日举办的“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共建两聚一高新”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动员会上指出,志愿服务工作要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在服务大局、打造服务品牌中求得实效;二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要凝聚广泛的共识,与社会各界一道形成合力构建新常态;三是要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以优越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扶持机制、完备的考核机制合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两聚一高”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3 需求分析
现已建成以志愿者服务总站为龙头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志愿者人数从最初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108万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近4000家。
志愿者指导服务中心将作为志愿者的办公组织、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参观学习的场所、全国各地交流志愿服务经验的平台,旨在打造一个科学高效的、制度化的、智能化的志愿精神文明基地,成为中国第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具备满足服务、传播、教育、交流等志愿服务功能需求于一体的志愿者展示馆。根据未来几年全国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志愿者指导服务中心年接待规模约在3万人。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