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水乡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8 08:56:36

导语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发展背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特色小镇是指与其他小镇相比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特色小镇是指与其他小镇相比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方面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匹配,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特点。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还要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特色小镇是指与其他小镇相比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方面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匹配,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特点。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还要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1)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依托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3)住建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特色小镇的融资支持办法。建立贷款项目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时,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且经政府批准后,可向银行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围绕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提升两个重点,深化镇企合作。引导企业从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培育壮大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公共服务,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5)住建部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①支持以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设施建设;②支持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③支持促进小城镇宜居环境塑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
6)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委《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严格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和转移,重点聚焦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教育、体育、科技、金融、总部等领域,引导功能性活动和特色项目落户,强化镇域发展特色,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城市空间体系有效延伸。
7)相关政策提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地处东部,位于连接越南的国际大通道昆河经济走廊(昆明-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的核心地带,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是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
8)《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突出产业、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17年启动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鼓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鼓励州、市、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全省建成20个左右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建成80个左右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镇,力争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建成1个以上特色小镇。
按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要求,瞄准产业发展新前沿,顺应消费升级新变化,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细分产业领域,明确主导产业。每个特色小镇要选择1个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培育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实现产业立镇、产业富镇、产业强镇。聚焦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制造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聚焦茶叶、咖啡、中药、木雕、扎染、紫陶、银器、玉石、刺绣、花卉等传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焕发生机。
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项目红河水乡小镇建设充分的运用地方优秀传统建筑元素,营造具有地域差异的建筑风貌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历史遗迹遗存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民族风情多样的独特优势,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出生态特色,实现特色小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2、产业发展背景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了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特色小镇”应运而生。
自2003年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截取,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利地推动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同时,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当前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基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重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特色小镇建设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项目区资源禀赋雄厚
1)区位: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向南部拓展,未来弥阳工业园、火车站组团及东部红河烟厂的建设完善,小镇的区位逐步由近郊地段演变成城市各片区的地理核心位置。
2)交通:泸弥通髙速、昆河髙速的连接线从片区东北角、西南角接入,火车站的连接道路从南部接入片区,使得片区的交通区位由交通盲点变成区域门户。
3)旅游资源:逐步发展旅游产业,巩固并提升工业能力。片区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与地理区位条件使其有条件承载新增的旅游产品及其配套产业,整合片区周边旅游资源,按照旅游全域化的要求,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平台。
4)自然生态:
(1)红河水乡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394-1548米之间,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约为154米,基地内部山谷相间,农田、山地、沟壑散布其中,地形丰富多变。
(2)红河水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霜雪日短。年平均气温18.5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森林、温泉、地热、中药材资源丰富。
(3)红河水乡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植被覆盖度较好,是城区与西侧生态廊道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主城区东西两侧生态廊道联系的重要节点。
5)历史人文
小镇依托红河水乡湿地公园的髙原水乡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地建筑及传统水乡建筑风貌,积极推动建筑、商贸、水乡的深度结合,凭借水乡特有的山水建筑风貌以及戏台、客栈、水巷、会馆、阁楼等建筑形态,促进小镇商贸集市的发展。
(1)历史文化价值
明朝朱元璋派大军平定后,以卫所体系大规模向移民屯田,汉族人户逐渐超过当地世居民族,中原汉族文化也随着汉族移民在落地生根。世代传承,汉族移民后裔常怀“云上江南,梦回水乡”之情愫,以《盛世滋生图》为蓝本打造小镇的构想由此而生。
(2)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引进富有特色的银器、铜器、锡器、紫陶、木雕、扎染、刺绣等民族工艺,打造中国唯一一个民族非遗传承集聚体验区,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非遗传承体验窗口,打响非遗文化国际品牌,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亲身体验悠久的非遗文化,让游客形成文化认同感,激发创造力,促进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发展。
6)产业基础
(1)特色小镇格局初具形态。
红河水乡的规划建设,结合红河水乡湿地公园,共同构建中心城区生态核心,衔接主城区与站前组团及工业园区组团,促进大旅游、大文化、大景观的形成和发展。
(2)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已成为红河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接待游客533万人次,增长22.8%;2017年春节期间游客总人数76.2万人次,增长17.1%,旅游收入5.12亿元,增长89.6%,旅游收入居红河州县市第一位。
(3)投资建设主体实力和落实情况
红河水乡的投资主体为,公司于2013年11月12日成立,其本土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已经与政府、知名国际级企业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并已经完成文化创意区及4个国际五星级度假酒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体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特色小镇是解决当前房地产热,经济冷,特色产业不热不冷的最佳平台,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集大成者,也可以看成是目前解决若干显性问题的命门。
首先是投资,投资的增加可以增加GDP,可以增加地区就业,可以增加地区税收,可以减少产业转型升级给发展带来的阵痛。其次,红河水乡是区域旅游产业的舞台,红河水乡以中国古典建筑为特色,以国际汽车公园、未来世界主题乐园作为驱动引擎,促进红河水乡汽车及运动相关产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再次,红河水乡深入挖掘本土建筑及历代中原建筑文化遗迹,注重不同时期中原建筑文化在的传承程度,历史文脉清晰,文化价值较高;寻根溯源,寻名人古迹,印记发展独有的荣耀;民俗水乡,忆水乡商肆之味浓。
项目红河水乡小镇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特色人群和特种技能集合的小镇,这有利于区域多产业的复兴和再造,有利于区域自然生态与经济、旅游与文化,文化与城镇的深度融合,增强项目红河水乡小镇的内涵和气质,放大特色小镇对人口和资本的向心力。
2、项目红河水乡小镇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对接的重要载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重复供给,破解“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难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特色小镇通过对高端要素资源进行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又满足了多元化消费时代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是市场多元化和消费差异性在地域空间的集中反映,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重要载体。
3、项目红河水乡小镇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产物。
红河水乡小镇选址在,这就为区域产业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小镇建设要与区域非城市核心功能疏解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宜居宜业程度严重下降,城市非核心功能面临疏解,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必然向外转移,当然这种疏解和转移是有一定要求和条件的,根据日本东京经验来看,距离中心城区30—50公里范围的区域,特色小镇可以作为载体来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传统农家乐等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城镇中高收入居民的需求,急需依托乡村文化和环境本底,加强城乡要素互动,形成设施互通、产业互融、功能互补,满足城镇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特色小镇。
4、建设红河水乡小镇是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特色小镇战略不仅是消解要素供给压力、再造成本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依托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再造市场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发挥社会创造活力、再造产业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随着项目红河水乡小镇的建设实施,未来会形成小镇大产业的格局、新型城市网络和别致的生态宜居空间。项目要选择好特色小镇产业、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的扶持作用,有效推进红河水乡小镇发展。
5、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已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评估)”、“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等殊荣。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
在此背景下,红河水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升全省城乡人居环境的号召,顺应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展,推动红河水乡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双重提升,注重人口、土地、空间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利用景观小品、道路、绿地、花卉、树木等元素,将生态宜居环境打造巧妙地融合到基地的发展中。基地周边产业以一三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近5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36%,并依托紧邻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生态湿地公园、拖白山森林公园等生态项目的优势,与湿地、湖泉及森林氧吧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与周边景区及自然生态系统共同形成良好的水脉宜居环境,与周边业态连片形成集生态宜居、协调发展、共生共融于一体的旅游休闲集聚区。
结合着力打造“重要旅游城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城市”的城市定位,红河水乡作为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平台,推动基地与景区、基地与生态、基地与业态乃至基地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地理、历史、人文、生态等要素的全面整合提升。同时在与周边业态、周边景区、周边自然环境互动、协调、共生发展的基础上,凸显了红河水乡在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驱动力。
6、红河水乡小镇的建设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
当前紧紧围绕建设“重要旅游城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城市建设精品化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通过强基础、扩投资、筑平台、美环境,产城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为该市全力融入滇中、率先发展、开放发展,开创“十三五”跨越发展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红河水乡项目以中国古典建筑为特色,以国际汽车公园、未来世界主题乐园作为驱动引擎,促进红河水乡汽车及运动相关产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项目以红河水乡小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全域特色文化旅游,这是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贯彻落实旅游强市建设大会精神的要求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围绕自身区域产业特色,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全域文化旅游创建的撬动点,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积极推进红河水乡小镇规划建设,力求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加快转型发展、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注入不竭动力。
7、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国城镇发展方式转变,践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需要
1)从专业化需求出发,增强城市创业创新能力。
项目红河水乡小镇在发展中,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很好地解决了政府不专业的问题。
2)降低开发尺度,实现小镇、人口和环境的有机融合。
我国传统以新城新区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使城市居民缺乏归属感和体验感。红河水乡小镇重视人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人性的本色要——生态、宜居,是城市化的正确方向。
3)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城市、产业与人口的紧密度。
红河水乡小镇注重发挥当地企业、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红河水乡小镇开发建设的主体,实现小镇发展主体多元化。
4)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成本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成本越低,则竞争力越强。随着经济增长乏力的延续,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以后,一些地方对维护城市运营的投入压力在增加。而特色小镇则强调要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
8、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带动新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期,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变革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发展新经济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而且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托举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项目通过红河水乡小镇的集聚效应,形成“产、城、人、文”多元化融合,能够有效的以运动休闲产业推动和催生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市场分析
3.1 我国特色小镇分析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而特色小镇的要求是环境美丽宜居,产业丰富,集休闲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多种业态为一体,投资规模巨大,未来发展前景将极具想象空间。
3.1.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1、特色小镇概述
特色小镇的特性分析
表3-1:特色小镇特性

特性 分析
产业特性 涵盖范围广,核心锁定最具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的产业。如浙江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支柱产业和广东的轻纺、制造等产业。
功能特性 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部分小镇旅游功能相对弱化.
规模体量 视产业规模而定,其中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标准: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形态特性 既可以是行政建制镇,如贵州旧州镇、湖南的百个特色旅游小镇;也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非镇非区非园空间,或者是一个聚落空间、聚集区。
 
3.1.2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特色小镇数量及地区分布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正式公布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住建部公布的关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分布情况,从各区域的特色小镇数量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
2、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分析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建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
图3-1: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图
 
3、特色小镇发展前景分析
2016年1至9月37个特色小镇共完成投资480亿元,预计到年底可完成投资额超600亿元,约占规划中100个小镇5000亿的12%。
从对国内已建成小镇的样本统计来看,总投资中基建设施投资约占比30%-50%,估算全国1000个小镇基建投资将有1.5-2.5万亿。
3.1.3 特色小镇发展趋势预测
1、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特色小镇建设,政府要在规划编制、宣传推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一些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小城镇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2、借助互联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很多小城镇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而且品质很好,但是量不大,借助互联网,可以促进农业、加工、销售、贸易、售后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做得更专、更精、更强。
3、是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出现规模过大、人口过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却因资源、资金、人才流失等问题受到阻碍,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因地制宜的可行性途径,更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3.2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3.2.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达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预测,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未来10年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远洋旅游和名目繁多的主题旅游项目将迅速崛起。
2015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测算,2015年全中国旅游业接待内外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实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6.7%。全年旅游业对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的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口的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发展,对旅游的投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投资首超万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达到5万个。总投资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极大。
3.2.2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现代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社会化的旅游业开始萌芽。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发展高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的增加,工作时间由每周72小时减少到不足40小时,加上有了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旅游逐渐成为工业国家大众比较普遍的生活方式。7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英国人每年度过一个包括4个夜晚或更多时间的外出度假期;瑞士83%的人每年度假一次,瑞典为80%,挪威和芬兰为70%。80年代以来,在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旅游都在支出项目的前7项之中。全世界的年出国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6亿多人,国际旅游收入则从21亿美元猛增到4000多亿美元。
我国现在旅游业的状况,正处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阶段,旅游已成为我国群众的生活新需求。继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驱动的经济变革浪潮后,在本世纪,人类至少还将经历由休闲、生命科学、超级材料、新的原子时代和新的航天时代驱动的五次浪潮,而休闲时代在2015年将处于主导地位。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超过10000美元,这为外出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而长假期的出现成为旅游热的推进剂。据测算,假期每增加一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着质变,进入小康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于家电、美食这样的物质消费,而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休假、娱乐等消费上升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新的基本需求,假日旅游热就是这种需求质变的直接反映。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闲暇的自由,更崇尚回归自然,这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大趋势,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3.3 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发展
多因素导致休闲度假游持续火爆,自然景区转型望享受行业红利。随着收入提升和财富结构不断改善、叠加带薪休假政策推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且发展迅速;同时自然景区本身受到“门票经济”及天然禀赋桎梏,各大景区顺势开发休闲度假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未来有望带来客单价和客流量双重提升。
2016年我国人均GDP5.4万元,约8000美元,已达到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为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居民收入增长将推动旅游需求层次升级,休闲度假类旅游需求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比发达国家行业发展经验,我国已具备覆盖休闲度假游需求的物质基础。
图3-2:旅游需求层次及其触发点
 
财富结构改善助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1、中产阶级是推动休闲度假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众化休闲旅游度假出现于19世纪,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加剧背景下,伴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可自由支配财富增多及便捷交通出现,大众休闲旅游度假在欧美等国日益活跃;海滨旅游度假、邮轮旅游度假、冰雪旅游度假和温泉旅游度假等不同类型休闲度假逐渐兴起。2、我国中产阶层占成年人口比重超20%,财富结构改善推动休闲度假游需求增长。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第三轮(2015年)调查数据,以净财富5-50万美元界定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占成年人比重由2005年的11.9%提升为2015年的20.1%,我国居民财富结构逐渐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财富的不断提升,我国中产阶级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3-3:2005年和2015年中国居民净财富结构
 
错峰出游意愿高与带薪休假落实率低相矛盾,带薪休假落实望推动休闲度假游持续升温。1、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低。根据调查,我国带薪休假的落实良好比例仅为50%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不能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和未休假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我国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达81%,而小长假、春节、国庆出游意愿均在30%以下;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比重超过13%,这意味着在当周以不到全年2%的时间接待了13%的游客,可以看出错峰出行意愿与实际情况有着较大出入。游客错峰出游热情与带薪休假难落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度假游需求的释放,随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带薪休假落实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改变,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机遇。
图3-4: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
 
图3-5: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13.15%
 
3.4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3.4.1 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在饮食、居住、娱乐、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民俗等等方面都是其他三大文明体系迥然不同,而文化的异质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旅游者在中国文化旅游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表3-2: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部门 相关政策
国务院常务 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家旅游局 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 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旅游局 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
十七届六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 "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国务院 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推出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
十八大报告 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十八大报 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国务院 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
国家旅游局 “515”战略的推动
国务院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阶段:
图3-6: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规模:
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13万亿元,对GDP综合贡献达到10.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另外实现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漂亮收官,并开启了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图3-7: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图3-8: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图3-9: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随着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国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有2057个,5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404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185个。比上年增长10.5%;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3.4.2 行业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国旅游已经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转变,并出现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该国旅游业的支柱。
3、康体保健游已经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
文化性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质之一,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出游能力渐趋增强,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其中康体保健游因为能够迎合现代人越来越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和康体养生需求,成为广泛关注和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在中国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很多旅游地,都已经出现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康体保健旅游的产品体系。
3.5 国际汽车运动行业分析
3.5.1 国际汽车运动发展概况
目前汽车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和追捧,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尤其是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更是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同为世界三大赛事,顶尖的赛车手亦属于商业价值最高的运动员之一。
1、国际汽车运动的发展起源及管理机构
汽车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管理组织,1904年6月,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发起成立了国际汽联。国际汽联是全世界汽车运动的最高主管团体,也是世界汽车运动组织的最高协会机构,属于国际奥委会临时承认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国际汽联下属注册会员包含5大洲、132个国家的228个国家汽车运动协会机构。世界汽车运动理事会是国际汽联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统筹世界各国的汽车运动组织,制定各种赛车运动的规则协调安排世界范围内的各项比赛等。世界汽车运动理事会每年根据各国的申请,在世界上约80个国家和地区安排包括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世界大奖赛和地区赛在内的近800场各类国际汽车比赛。
2、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汽车赛事
随着汽车运动的发展,汽车运动的种类越来越多,最著名的赛事包括国际汽联四大赛事(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世界房车锦标赛、世界耐力锦标赛和世界拉力锦标赛)、国际四大汽车赛事(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印地车赛、V8国际超级房车、纳斯卡赛车)等。现代汽车赛事按照比赛级别可以分为国际赛事、国际区域赛事、国家赛事和省级/俱乐部赛事。
3.5.2 我国汽车运动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1、我国汽车运动行业发展概况
1985年,中汽摩联与香港汽车会共同成功举办了首届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从此,汽车运动走上了新中国体育的历史舞台。从1985年至今,中国汽车运动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汽车运动从无到有,中汽摩联从单纯提供赛事服务到1997年开始搭建起国内赛事平台,及至目前拥有多个全国汽车比赛系列以及各类国际汽车赛事,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汽车运动市场之一,形成了以国家级锦标赛为核心,以众多地方性赛事为支撑的赛事体系。
2011-2015年,每年在中汽摩联注册的汽车赛事在100场左右,其中中汽摩联直接参与的赛事约60场,地方和俱乐部赛事约40场。
汽车运动队伍持续壮大:人才是汽车运动的根本,也是汽车运动生生不息的基础。截至2013年底,中汽摩联注册会员单位266家,注册拉力车队47支,车手954名;注册越野车队100支,车手803名;汽车场地赛注册车队34支,车手1580人。
汽车运动同其他运动有所不同,从车迷变成车手,每个赛车执照的取得既需要车手自身的努力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专业培训人员以及赛事平台的搭建。这种特点也决定了车手和俱乐部的成长只能循序渐进,决不能急功近利。从2011年开始,中汽摩联为参加低级别场地汽车赛事的车手增设了G级执照,降低了参与汽车运动的门槛。自2011年以来,入门级别赛照保持年均20%增长率,截至2015年底,持有中汽摩联执照的车手总人数近6000人。
与传统媒体合作: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CCTV-5、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湖北卫视和湖南经视等都参与了国内大型汽车赛事的直播或者专题报道;主流杂志报纸、汽车杂志、官方赛事杂志如《CRC》、《中国大赛车》等从不同层面对汽车赛事进行宣传报道,提升了汽车运动的社会影响力。
与网络和新媒体合作:包括新浪体育、搜狐体育、网易体育和腾讯体育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赛车运动专栏,跟踪报道国内大型汽车运动赛事;乐视体育、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对部分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国房车锦标赛还在赛事期间出品了娱乐类节目《挂不上挡》,将体育与娱乐深度融合,提高了赛事关注度;新媒体方面,国内各大锦标赛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移动客户端全方位、实时推送赛事动态。
场地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中汽摩联《汽车运动未来10年发展规划(2013-2022年)》,继1996年珠海国际赛车场落成后,北京金港赛车场、上海天马赛车场、上海国际赛车场、成都国际赛车场、广东国际赛车场和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6个场地相继建成并通过国际汽联认证,另有上海浦东新区的2个临时场地以及北京亦庄街道的1个临时场地获得认证。
中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保有量世界第二,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运动基础相当薄弱。如果从1985年第一届京港拉力赛开始算起,中国的汽车运动也只是发展了30年,和目前国产的自主品牌车一样,中国汽车运动仍处在初级阶段,民众对汽车运动的了解和参与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汽车文化尚处于萌芽阶段。
2、我国汽车运动行业的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当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中汽摩联颁发的《汽车运动未来10年发展规划(2013-2022年)》,作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一项,汽车运动行业也将获得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汽车运动的管理水平、组织水平、竞技水平、推广水平、宣传水平稳步提高,各个领域的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国汽车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1)汽车运动赛事体系日趋完善
赛事是汽车运动的核心,全国赛事本该是汽车运动金字塔的顶端,我国却一直呈现头大身子小的局面,基础赛事的缺乏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未来金字塔下端以地方性赛事和俱乐部赛事为基础,代表中国汽车运动最高水平的全国性赛事位于金字塔顶端,逐步改变目前中国汽车运动以全国性赛事为主的倒金字塔格局。在地方汽车协会和汽车运动俱乐部的参与下,使地方性、俱乐部赛事多元化,打造门槛低、参与程度高、受众面大的普及、娱乐型赛事,使全国比赛与地方性、俱乐部赛事水平拉开、层次递进。
2)汽车运动与汽车产业、车迷结合度趋于紧密
汽车运动将顺应产业发展在原赛事中增加新的赛事组别或新设赛事,加强国内厂商参与汽车运动的深度,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其中,同时各厂商队在比赛中积累数据,测试赛车,以期对车辆进一步调整,运动推动产业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实质意义。如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在2010年赛季新设CRC、CAR组别意在顺应产业发展涡轮增压车辆的潮流,中国房车锦标赛的赛场上在2011年赛季也增设了涡轮增压组,从而有更多的厂商对汽车运动做出了尝试的动作或者表现出兴趣。
汽车运动服务于车迷的需要,一直以来,汽车运动,尤其是专业赛事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被认为是专业车队“自娱自乐”的圈子游戏,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及。中汽摩联将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开赛车运动执照管理,优化赛车运动执照类别,而各赛车培训机构将会同步大力发展赛车学员,使车迷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汽车运动,普及汽车文化,同时也会为地方赛事提供更多的赛手资源。如2011年中汽摩联对汽车场地赛放开了G级执照,大幅提高了人才厚度。
中汽摩联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赛事中增加业余组别,放低赛事的门槛,从而增加业余爱好者的参与力度与广度。
3)赛车场多元化经营
赛车场是场地的提供者,投资巨大,赛车场一般都会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除需要吸引观众在某一项赛事期间前来观赛,也需要客户在非赛事期间使用场地。赛车场运营内容已不单单是汽车比赛,从围绕汽车运动的诸如赛车培训、试驾场地和汽车用品销售,到交通安全教育和文化传播,再到商务活动、旅游观光等,多元化消费项目使得赛车场更加贴近了客户的各种需求。
3.5.3 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汽车运动虽然种类繁多,但实质还是一项商业化的体育竞技赛事,其实质与各国的足球职业联赛、篮球职业联赛等赛事有着类似的地方,但作为一项职业体育运动赛事,其具有特有的经营模式。汽车运动的参与方,也就是产业链上的利益方为中汽摩联及各地汽摩协会、赛事运营商、赛车场、赞助商以及赛车队。
(1)中汽摩联及各地汽摩协会:中国汽车运动的监管机构,获得其允许是运营赛事、运营赛车场、经营赛车队、赛车培训的前提条件。同时,中汽摩联系
“中国”、“全国”冠名的全国性系列赛的品牌持有者,运营该些赛事需要获取中汽摩联的许可,并向中汽摩联缴纳一定的商权费。
(2)赛事运营商:赛事运营商为有一定能力及经验的专业汽车赛事推广运营机构。赛事运营商通过商业竞争胜出跟主管该赛事的汽车运动管理机构或商业机构达成协议,通过支付一部分费用取得某项汽车赛事的推广运营权,并从比赛收入(包括赞助收入、参赛服务收入、合作赛事收入及门票、转播收入、相关商品销售收入等)中获得收益。赛事运营商的主要的职责是推广某项赛事并且为赛事提供专业的赛道、训练比赛需要的设施、车队服务设施、媒体服务中心以及其它方面的综合服务。
(3)赛车场:赛车场为赛车比赛、汽车推广活动提供场地。在赛事运营商、汽车厂商缴纳了一定赛道服务和赛道配套服务费用后,赛车场运营商为比赛、汽车推广活动提供所用的赛道,并负责提供参赛车队工作和休息的安排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赛车场运营商要支付赛道修建、维护方面的成本。(4)赛车队:赛车队为参加某项赛事而组建,一般由专业的赛车、车手和负责车手以及赛车维护的工作人员组成。目前国际上多数参赛车队由各大汽车品牌厂商出资组建。国内由于汽车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多数车队由专人负责组建,资金方面通过商业赞助商获得,收入主要包括赞助收入、组织参赛收入、赛车改装收入、衍生品销售收入等。车队一般设专职的车队经理负责车队运营,并与媒体、赛事主办方沟通。
(5)赞助商:赛事运营商、赛车场、赛车队、赛车手都要依赖赞助商的赞助资金以维持运营并赚取收益,而赞助商通过购买赛事、赛道冠名权,车手服装、参赛赛车车身、赛道广告位置来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通过汽车赛事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来推广自己产品的品牌,在不同的国家、地域、受众群体提高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
汽车运动行业的发展需要赛车队、赛车场、中汽摩联及各地汽摩协会、赞助商和赛事运营商以及广大的汽车运动爱好者共同参与,其中的赛事运营占据中心地位。赛事是汽车运动的核心,它们为观众提供了精彩的比赛,它们推出了令人瞩目的明星俱乐部和车手,赛事能聚焦人气,对于赛车队和赛车手来说,这些比赛是他们一展技艺的舞台;对于观众来说,这些比赛有他们热爱的运动和偶像车手;对于赞助商而言,这些比赛的广告宣传作用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合理的赛事运营模式,可以满足参与各方的需求,促进共同发展。
3.6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3.6.1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需考虑的因素
本项目在进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旅游需求
包括家庭结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旅游欲望与偏好等要素。一般来说,人口多,人均收入高、增长快,且旅游欲望强烈,则旅游需求大,从而旅游市场客源充足。
2、旅游消费特点
不同的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文化背景、习惯等的不同,其旅游消费的特点业存在着差异。
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人们为何被吸引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是因为那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某些他们在自己住所或其他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
1)旅游资源品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越有品味、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2)区位条件:包括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在收入和交通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旅游区能吸引较多的客源,距离较远的旅游区则相反。交通条件是游客可达性的前提。交通越便捷,可达性越强,则越能吸引旅游者,客源市场就会扩大:否则,客源规模就会受到限制。
3)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供给能力:服务设施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目的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效率、安全保障、旅游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会形成争夺客源的竞争局面,游客会被分流,进而影响客源规模。但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异质化的情况下,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难以被替代,就会形成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客源的聚集和规模的扩展。因此,要求旅游区建设项目富有创意,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突出亮点,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3.6.2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于选择
1、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定位
项目目标市场人群来自及其周边省市与当地的全年龄段人群。
项目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目标,而应是多目标的;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出游动机和出游目的定位
近期应定位于休闲旅游市场;中、远期定位逐步扩大到全域旅游及其它客源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中对游客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调查,以休闲度假为出游日的游客最多。因此,近期内应继续发展节假日休闲度假旅游稳固已有的客源市场。
中远期随着红河水乡业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其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品牌特色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态体验、运动休闲等客源市场将随着项目的建设完成来逐步开发。
3、游客年龄结构定位
近期及中远期都将主要定位于全年龄段人群。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7 项目市场规模预测
3.7.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游客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景区未来游客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项目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红河水乡知名度的提高。
3)旅游线路的联合、大型节日的造势将使游客量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2、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1)旅游环境容量对客流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对本区客源的分散。
3.7.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旅游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红河水乡的战略部署,2017-2019年,红河水乡处于建设阶段,业态于2017年底开始逐步建成开放,到2019年红河水乡建成,建设期内红河水乡的业态快速建成开放,预计各项指标也会快速提升。
3.7.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400万人次。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