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8 09:36:47

导语1 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1 3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背景(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

1.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背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
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
(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食品轻工、大工业配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黄陵、吴起、洋县等一批资源型工业强县,眉县、富平、定边等一批现代农业强县,商南、平利、凤县等省域节点县,三原、勉县、石泉等一批城市副中心县。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8%。
抓好渭北苹果、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西咸新区都市农业、陕南富硒有机食品、汉中平原生态农业、陕北小杂粮等特色板块发展。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程,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450个左右。建设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
(4)《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通知》提出: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菜茶为特色的优势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板块发展,着力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区、关中高效农业区、陕北有机农业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培育多元化深加工体系,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农业部《2016年农产品加工工作要点》
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聚集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
从长远的方面来看,特色农副产品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过程,必然会使更多加工链条“落地”,将有更多企业、更多人参与到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之中,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给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政府历尽艰辛,励精图治,通过招商引资与达成合作意向,积极联合倡导三十二县的农林部门,对周边农副产品资源统计整合,满足稳定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原料,工业化加工解决农产品滞销,健康引导企业科学化、规模化发展需求。
通过项目建设必将加快以柿子特色资源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以及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农贸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和提高区域配套设施,按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发展,推进农副产品产业化交易,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项目资源发展背景
(1)地域区位优势
国家积极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深刻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距西安120公里,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人口36.5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也是关中“一轴一环三走廊”的重要支点城市。素有“丝路明珠”之美誉。当地政府将现代农业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项目建设地义门农产品加工园区交通便捷,地处陕甘两省交通枢纽部位。
(2)原材料优势
目前,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大约400万吨,我国占其中80%,约产3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柿子资源充沛,柿树在栽植范围最广,全县现存古老树种中,有存活千百年以上大柿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柿子以其生态适应性强,寿命长,营养价值高被农民誉为“铁杆庄稼”。现有柿树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鲜柿7.5万吨,全县有37万亩坡台地,有不少坡度在10度以下适宜栽培柿子的荒地,该项目有充足的原材料资源。
3、项目加工需求背景
(1)解政府燃眉之急,让柿农丰产丰收
柿子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无污染,在与苹果梨平分天下。产的柿子,果实硕大,方心桩形,大小整齐,均为橙红,色泽艳丽,香甜可口。深秋遥望柿山,层林尽染,“红灯一片”景象壮观。近年来却“柿贱伤农”成为当地政府和广大柿农心头的烦心事,销路不畅,销售价格不及采摘成本;政府和主管部门组团外出急寻销路;急盼加工企业能规模化开发柿子储藏保鲜及精细深加工。通过本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建设不仅能能解政府燃眉之急,促进柿子特色资源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能让柿富于民,促进柿农丰产丰收。
(2)填补国内工业化规模化柿子深加工空白
我国的柿果大都是涩柿子,脱涩后10天左右不吃掉就会变质腐烂。柿果保鲜期短的“短板”严重制约了柿子的储存,运输,流通。目前,我国柿子的储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尚不完善,仅可生产柿饼柿醋等,且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工业化精深加工。而在邻国日本,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为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达到100多种!
在党的十三五政策指导下,以民之所需和愿望,与政府,共同整合了以为中心区域的两省、五市三十二县农业产品资源并积极倡导,为农副产品工业化批量加工提供取之不尽的优质资源。同时天路通公司与国内五大知名院校的科研团队达成产品研发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各类技术支撑。在柿子研发中主要挖掘了柿子与任何水果不同的优势,即无农残、无虫害、纯天然独特的优质圣果。且抗氧化、防辐射是任何植物都无法代替的原生态资源。
4、历史文化背景
(1)久远的文化积淀
地处中国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称豳国。早在3500年前,周先祖公刘避桀居豳,安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诗经·豳风>>就是产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不朽诗篇,千古仁人周太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崇文兴学范仲淹,刚正不阿张舜敏,维新人士谭嗣同等仁人志士都在这里留下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和千古绝唱的精美诗作。境内有大量反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遗址遗迹,其中大佛寺石窟是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2014年大佛寺石窟成功入选“丝绸之路”世界名产录。
(2)革命老区,红色重地
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燃起了革命烽火,留下了中共县委、县政府机关旧址、解放战斗遗址和周恩来、邓小平、习仲勋、高岗、刘志丹、谢子长等重要革命领导人、革命先烈的活动遗迹等。涌现出张孝良、陈凤岐、刘俊杰、胡彦英、戚彦清、邹凤儒等为数众多的志士仁人,发生了捣毁田家枪炮局、交农斗争、永乐镇民团第一次起义、第二次起义、永乐城战斗、高里坊城战斗、军村战斗等革命历史。
(3)果品强县大县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715-1501米,年日照时数2200多小时,年平均气温9.7度,年均降雨量579毫米,无霜期176天,雨热同季。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了色香味美的柿子,大觐枣,彬州梨,红苹果等多种名优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中国果品之乡”“中国柿子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中国果品20强县”等称誉。是名满西部的果品大县,强县。
综上,人愿意在中国西部——这块热土上,敢为人先,立足,面向全国市场;以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优秀团队;用欧盟标准,首次做到不破坏柿子果实自身品质前提下,进行精细化,规模化工业深加工;加工国际一流天然无公害安全食品,饮料。积极推动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智慧,实现民族企业的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是填补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与商贸流通空白的需要
WTO,FTA体制下,世界经济的竞争正在加剧,农副产品的流通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在WTO,FTA体制下大部分农村及农副产品的受害最为显眼。为了开辟今后拓展的农副产品世界贸易竞争的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农副产品交易的落后现状。
特别是需要改变农副产品不是竞争商品,而是人类健康生命的商品 意识。为了通过流通的效率化减少流通费用,稳定农副产品的价格,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持续性带给消费者更安全,更经济实惠的商品,需开发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设施,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等级化,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以此背景,考虑到的农村地域特性,把原有小作坊式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成为西部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
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作为食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战略地位十分明显。商务部正在加强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大力推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确保菜篮子安全。农副产品既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又为工业生产提供重要原料,加快建设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是解决农民农副产品“买卖难”问题、促进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从而推进西部陕甘三十二县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据悉,全省具有加工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总量不足两成,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增值潜力挖掘不够,是园区实现提质增效的薄弱环节。2016年,省将推行“倒逼机制”,尽快补齐加工业这个短板。随着城市一体化的进程,需建一座广域型,现代化物流设施齐全的会展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填补乃至西北地区没有大型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的空白,同时也是区域唯一一家大型现代化农副产品商品交易中心。
2、加快农业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之间发展却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从全国范围看,除个别省份外,大多数农业主产区往往也是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转化增值,即农业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事实上,农产品每一次深加工都较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因此,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农业主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主产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政府将现代农业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按照“粮食强基、产业驱动、科技提升”的要求,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北塬粮、果、烟,南塬粮、畜、果,川道杂、果、菜的发展思路。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十里休闲观光农业长廊四大园区。做优一产,发展二产,配套三产,实施富民工程,通过本项目的建设,立足于服务“三农”,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引进专业的人才团队,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物流实施全方位整合,能够有效发挥及周边陕甘三十二县供销优势和激活现有资源,有效改变农产业传统型格局与结构,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3、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西北地区商贸流通经济发展。
流通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环境、城市发展飞速递进,人流、物流需求日益增加。区域商品流通越来越大。但目前农副产品批发无规模、无科学规划,小市场经营秩序杂乱,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不规范。由此可见,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在建设,它将成为区域商品流通产业的龙头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强劲的辐射源,必将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乃至西北地区的经贸发展,对吸引投资,拉动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促进“一带一路”农副产品商贸流通贸易发展与稳定
把构筑成西北地区及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输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品的物流基地。作为联系“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物流源的据点型物流基地,具备农副产品输出及联系中国内地的据点型农副产品批发的流通功能。具备确保生产者的安定出货及正常价格的功能。担负起以竞争原则所定的价格变动及供求功能来确保生产者安定的年物量出货作用。担负起中小零售商购买低价位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作用。确定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据点型中间批发功能,担当低价位,安定的购买场所的作用,为物价安定做出贡献。
5、是提升农产品现代物流水平的需要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形成的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农业产出物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农产品物流是由农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存在一些问题。
(1)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
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还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目前,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果蔬类产品损失率达到了20%,超过3000万亩农田的产量,这与发达国家5%以下的果蔬损失率相比,差距很大。
(2)农产品的供应主体分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尚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农产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我国农产品供应的主体主要是由众多小规模、分散的、无差异的农户组成的。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占世界的平均水平的40%,预计到2018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亩左右。这种分散的供应状况很难短期内改观,无法形成生产商主导型的供应链。
(3)农产品的采购主体复杂,中间环节多
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呈现出中介主体过多,链条过长的局面。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代理—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其中零售商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参与我国农产品采购的主体众多,有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流通加工企业、大型连锁零售商,但大部分是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型差的农户、个体运输商、小商店及个体摊贩。这使得物流活动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小,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物流系统规模效益和实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
而链条当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又导致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农户—中间代理—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从而构成农产品采购所发生的费用、运输费、销地批发市场所发生的费用、销地零售市场所发生的费用等,加上由于各环节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环节,增加了交易费用。因农产品运输时间较长所造成的腐烂损失以及装卸次数较多所造成的二次污染,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发布、政府部门发布、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占58.6%,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比较欠缺。
(5)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目前,由于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较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等原因,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本项目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建立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集散面大、位于交通枢纽的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骨干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不仅是解决西部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提升农产品现代物流水平所必需的。
6、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需要
发展乃至西北五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不仅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从农产品物流自身的功能作用分析,已经由单纯的产品计划调运与供求调节转变为价值实现、产业经济和平衡供求三重功能。农产品物流的三重功能,是与经济转轨时期的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地位相适应的,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大局。价值实现功能关系农民收益实现、农村社会稳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经济功能关系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平衡供求功能关系社会与经济全局,是稳定与发展的前提。
农产品物流的新功能将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市场体制的发育与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能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能够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能够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失,增加商品供应量;四是能够提高质量标准,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五是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流通服务环节增值;六是能够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7、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全新的环境。从国内状况分析,一方面随着人们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农产品流通的规模、频率和质量安全都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与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副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流通,农产品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客观上要求摆脱集贸式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原始形态,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风险,形成有效率的现代市场运作形式与市场组织力量。
从国际形势分析,首先贸易技术壁垒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对流通环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此外,入世对我国造成的一些潜在影响和深度影响开始显现出来。按照入世承诺,在过渡期后我国物流业开放速度加快。抢先进入中国的世界快递四巨头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荷兰邮政集团(TNT)和敦豪(DHL)正加紧在中国物流市场排兵布阵。与此同时,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外物流公司也开始向中国投资,把整个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移植到了中国。外国物流巨头进一步“抢滩”,物流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的规模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优质物流资源将加快向强势企业集中,我国民族物流企业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和改造传统的流通环节过多、质量标准低下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探索新型的、高效的、安全的农产品流通形式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8、项目的建设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势必带动食品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据了解,由于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现在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居家、旅行、酒宴之佳品。同时随着消费市场的日益多样化,逐步形成了几大类消费群体。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高度细分化的市场为企业进行市场拓展提供无限空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对消费品品质的不断追求,各类快速消费品生产厂商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更多的则是考虑消费者的品味和身心健康,于是诸如自然、清新、健康等产品诉求便成为各家企业纷纷推出类似产品的主要依据。项目公司根据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曾针对目标人群对饮料营养的需求,推出鲜柿及小杂粮深加工产品。因此,项目建设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9、市场需求可行
本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紧贴市场,以市场的需求定位产品。迎合当今社会人们祟尚绿色、崇尚健康、崇尚自然的消费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形成生产产品和市场完全对接,为市场提供了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鲜柿为例。由于林地特有的气候的特点,适宜柿子的生长,且能缓解人们对于纯天然、绿色环保食品短缺与市场需求旺盛的矛盾,故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巨大。
10、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
“一代兴王地,千年志古豳”。中国中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称豳国。周先祖公刘避桀居此,安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西部,其中以为中心的柿子最具代表性所存在的问题……柿子素有铁杆庄稼之称,“乾隆年间就有始云有柿的记载”。的柿子面积13万亩,果实色泽艳丽、香甜可口、品质优良、营养极为丰富,并广为栽培、不打药、不施肥、无污染、无农残,2010年被中国果蔬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柿子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但是销路不畅有价无市,柿子成熟采收季节,政府每年为群众举办柿子节,招商揽客、组团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千方百计寻找销路,但还是收效甚微。
百姓只能听天由命。每年柿子价格能够略高于采摘成本时,柿农才采摘柿子,化果为财。每当“柿贱伤农”之时,老百姓只能望着满树红彤彤的鲜柿子,无计可施,任凭柿子烂于枝干或掉落于地。与此同时,还期望着来年风调雨顺,耐心等待着下一年柿子丰产丰收的好运!其他农副产品也不例外。
“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各地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才能彻底解决柿子果品滞销,更能发挥柿子果实带给人类的应有的收获价值。同时起到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精准扶贫,增强对农民增收带来动力。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审时度势,高度关注政策,积极外出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注重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尤其把发展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不断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来弥补地区农业短板和精准扶贫,从而能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的提出正是响应政府的农业发展要求,对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起到科技示范和引导作用。
本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柿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使之就地加工增值,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企业增效的最佳途径。通过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定单化、实现农业生产新格局,能够加快绿色种植进程,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11、项目建设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完全符合国家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指导思想,符合省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大大促进的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形成区域性农副产品产业化格局。通过带动和扶持农民,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从而进一步振兴的经济发展。
12、增加就业渠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就业方面是有很大的空间。以食品工业为例,它是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最多的产业,也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在美国,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前、产后服务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8%左右。可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项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为就业创造更多的空间,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推动小城镇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成后将会增加650人的用工需求,增加当地人们就业渠道,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3、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档次,创名优品牌的需要
柿子综合加工业作为农林业的后续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无公害、高营养食品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的主要追求。本项目按照欧盟标准实施,通过产后高科技深精加工,带来国内首例抗辐射、抗氧化营养型食品饮料,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生产社会所需求的优质食品、创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围绕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柿子综合加工能力,达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带动和促进项目区农业经济和农业协调发展。
1.3.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建设符合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2)农业部《2016年农产品加工工作要点》提出:
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有关“十三五”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我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发布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柿子,杂粮谷物深度加工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带动国内同行业发展。
(3)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按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重点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战略物流枢纽及面向东盟的陆海联运、江海联运节点和重要航空港,建立省际和跨国合作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东部地区要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探索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按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和发展等要求,加快商贸物流业一体化进程。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合作,加快陆港、航空口岸建设,构建服务于产业转移、资源输送和南北区域合作的物流通道和枢纽。西部地区要结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物流通道,改善区域物流条件,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物流产业。
(4)《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规划》提出,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完善布局、突破制约、升级产业”为主线,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产前和产后环节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专业乡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
按照品质特色、规模优势、市场导向等基本原则,对原有的特色农产品品种进行了调整。一是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二是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有进行市场开发的价值;三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5)省商务厅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鲜活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的工作要求,以扩大内需、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为宗旨,以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积极推动跨区域和大宗鲜活农产品主产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产销合作机制,畅通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渠道,切实增加农产品错峰上市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居民消费。
(6)《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7年)》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化冷链设施,优化果品贮藏布局,全面提高果品贮藏能力。大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推进产业整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加工产业集团,提高果品附加值。健全果品市场流通体系,坚持国际、国内市场并重,实施市场开拓计划。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巩固东盟、东欧市场,扩大南亚、阿盟和澳新市场,稳定欧盟和北美市场,逐步打开美、澳、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进果业国际化进程。力争到2017年,全省标准化果园普及率达到50% 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进入高端市场的果品占到1/3以上。
坚持全覆盖、高标准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抓好要素集聚、技术集成和效益集约,实现现代农业园区数量、质量双提升,形成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国家现代农业区为示范、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相关涉农项目和资金,引导调动市场要素,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机制。
(7)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
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结合全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突出供销合作社“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的特点,将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在集散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在产地建设农产品收集市场和仓储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生鲜超市等零售终端,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农村流通业发展总体布局,努力构建以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起点,城区(县城)农贸市场为节点、社区(乡镇)菜市场为终端,连锁生鲜超市、车载流动网点为补充的城乡一体、有序衔接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基地”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一县一品、百县百品”农产品展示展销工程,推进农产品进出口、进市场、进超市、进校园、进社区,实现“农超、农企、农校、农社”产销对接,扩大、西北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预冷储存、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继续推进“蔬菜直通车工程”建设,构建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流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联结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设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中心,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控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交由供销合作社运营、管护。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造提升乡镇集贸市场。适应“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积极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省供销合作总社建设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实现与其他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依托全系统现有实体店,发展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流通业态。
本项目建设符合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延伸乃至西北五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而且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通过本项目西部农副产品会展交易中心,公司与国际第三大粮商“法国路易达孚”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联营,通过引进专业的人才团队,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物流实施全方位整合,能够有效发挥及周边陕甘宁地区几百家县供销优势和激活现有资源,有效改变农产业传统型格局与结构,促进乃至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2、项目发起主体优势明显支撑项目可行
任何伟大的事业均需要有思维、有眼光、有执行力的人来完成,人才是企业发展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
公司业已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人才队伍,技术产品研发团队成员团队普遍具有较高的产品创新素养和开发设计能力,拥有多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专家,研发团队均是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未来,公司还将不断结合发展战略及市场需求,制订研发规划、研发目标、新产品开发计划,针对新产品设计整体工艺路线的研发路径。
同时,公司也将不断强化研发机制创新,与多所院校展开科研合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储备了多学科技术人才,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性因素。
3、项目保障措施合理支撑项目可行
(1)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本项目上马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再上新台阶,相关的管理工作量势必进一步增大,为此,公司将进一步推进管理提升,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信息化、流程化生产控制体系;在营销管理方面,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在组织管理方面,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人员管理方面,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在流程管理上,减少业务运作过程中不增值环节,同时加强信息化促进流程管理清晰化。
总之,通过优化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加凝聚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重构企业组织机构、实现专业科学管理
在公司组织职能部门方面,公司将建立由技术研发部、产品生产部、市场业务部、工程服务部,以及相关后台支撑性部门形成的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专业化部门构架体系。
在具体地区业务发展管理方面,将建立项目经理制体系,每个项目经理负责某个地区项目整体资源的统筹和协调。
(3)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推动企业持续扩张
为了支撑本项目发展实施营销体系扩充工程,支撑企业业务规模扩张:
——构建大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广域覆盖;
——实施精细化营销、不同市场策略差异化;
——强化企业服务能力、市场需求反应能力。
——企业和地方政府签约、集约规模种植产量有保证。
——实现订单加农户,信息联到家,质量信誉有保障。
总之,在营销层面要达到“以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以精细化营销探寻市场机会点、以快速响应赢取客户满意”的局面,在推进上讲求分步实施、点面搭配、温和渗透与强力突破相结合、以此保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新的成长。
(4)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确保企业技术领先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公司秉承创新促领先的企业精神,将不断推进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积累企业竞争力。
公司将建立如下技术联盟体系,整合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资源,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5)人力资源扩充优化、保障项目按期落地
任何伟大的事业均需要有思维、有眼光、有执行力的人来完成,人才是企业经营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
公司将每年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优秀人才充实公司科研队伍外,还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选送优秀科研骨干赴知名科研院所深造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高层科研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本项目上马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用人需求,公司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6)建立原料采购机制、保障产品质量稳定
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对采购环节进行程序化和过程化的规范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制度,严格控制供应商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不必要的采购成本,由此保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良好原料管理机制为公司树立企业竞争力将提供强力支撑。
(7)完善销售服务体系、赢取客户忠诚满意
项目产品销售,公司将采用“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项目建成后,公司将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健康、有序、高效运转。
本项目经营过程中,将重视汇集、展示、拓展与外商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一套成熟的销售服务模式。
第一,重视与国内外大宗商品客户合作,借助大客户力量拉动产品销量不断上升。
第二,以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营业额上升。
公司将提升快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配方设计及服务供应,有力促进公司销售业绩提升。
第三,重视服务质量提升,以服务赢口碑进而扩大销售。公司将服务体系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8)推进项目现场管理、降低业务运作风险
将基于公司全国一体化平台建立以项目管理制为特色的管控体系,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推进项目管理制的现场应用。
制定详尽的《项目管理手册》,从项目管理规划、人员组织、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生产和进度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场环境管理、结算管理、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行政管理、信息与沟通管理等层面分别制定非常详尽的内部管理规定,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责任归属与奖惩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与成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9)实施全面财务管理、降低财务运营风险
公司将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公司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控制、成本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形成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框架,通过完善的财务管控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及与财务相关的风险。
(10)开拓多元融资渠道、保证发展资金供给
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灵活选择融资手段,积极筹划在新三板上市,适当考虑债务融资,从而不断优化债务结构,拓展融资空间。根据发展战略规划、资金预算情况等,按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原则,选择最佳的资金结构筹集所需资金,保证项目后期经营持续、顺利、有序运转。
(11)积极发展企业文化、营造健康企业氛围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是企业的灵魂,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将通过公司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诚信正直、创业创新、合作务实、敬畏客户、拥抱变化、勇于负责、敬业感恩、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融入到公司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公司职工行为,营造健康企业氛围以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农场品物流行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交易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也初步形成。
  2012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创新高,突破2.4万亿元;2015年,农产品物流总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3.9%。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不断增长,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中国农产品物流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也为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指明了发展方向。
2.2 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效率低下的农产品物流正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已成为当前农业流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环节过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各环节运输条件较差,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
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我国每年至少有1.8亿吨果蔬腐烂掉,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我国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2%-15%,相当于8000万人口的年消费量。此外,农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培育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我国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认知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目前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和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式,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拥有物流信息系统。
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当前占据农产品流通主导地位的批发市场大都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场地,档次低、功能单一、交易手段单一、服务与管理落后等。
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此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2、我国农产品现行物流模式及利弊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直销型、契约型、联盟型以及第三方物流模式,各有利弊,都不能形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导模式。
直销型物流模式是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或用户手中。这种形式适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流通数量较少的状况,在目前大流通的格局下,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契约型物流模式有四种形式,即“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十农户十保险”以及“公司十合作社”。这些模式克服了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批发商原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为农户销售产品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渠道,也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但弊端是农户同企业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违约现象频发;企业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市场交易费用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联盟型物流模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这种模式能够带动各方积极参与,节省了交易成本,各参与方在合作与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专业化分工明显,提高了交易效率,也为物流主体建立了公共交易平台,使交易双方有更多可选择性。但缺陷在于,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而且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出现的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它们不从事任何直接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专门承担连接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服务。这种模式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模式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2.3 项目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市场发展
该地区内的总面积41563. 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833. 9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豆类、高粱、谷类;主要水果种类有苹果、梨、桃、杏、葡萄、草莓、樱桃;主要蔬菜种类有辣椒、土豆;主要干杂果种类有核 桃、枣、柿子;主要油料作物有菜籽等。其种植面积和年产量情况如下:
表2-1:项目粮食作物规模一览

种类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玉米 536.9488 193.8168
小麦 737.5569 221.9208
豆类 69.2552 8.7189
高粱 3.4787 1.2788
谷类 160.7326 49.0728
 
表2-2:项目水果作物规模一览
种类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苹果 558. 0035 624.4717
20.4812 28.4594
20.6045 31.9627
17.5472 9.6455
葡萄 22.718 21.3111
草莓 0.104 0.1028
樱桃 1.7831 0.6074
 
表2-3:项目蔬菜规模一览
种类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辣椒 25.5556 11.138
土豆 42.5435 19.525
 
表2-4:项目干杂果规模一览
种类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核桃 247.6643 6.4245
8.7182 4.4855
柿子 21.492 14.1492
 
表2-5:项目油料规模一览
种类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菜籽 80.9959 12.2043
 
2.4 项目市场前景分析
1、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随着物流园建设的热潮,商铺的需要量将会和其他类的产品一样需求量不断攀升,信息化、规模化的时代已经来到,其背后蕴藏的都是商机无限的机会。低成本高收益的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等于巨大的价值体现,独家垄断的经营方式,一站式的系统化策划、管理、销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高速运转,他的发展有着开阔的市场控制。
项目汇集大宗农副产品,利用现代互联网+、市场推广交易模式。为西北五省200多个县市免费提供农副产品会展展位、电商平台,(果业、粮食加工、储藏、包装、进出口调配)打造丝绸之路西北地区一艘真正为农业农副产品进出口服务的物流“航母”基地,项目符合民情所需所愿。
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在党的十三五政策指引下,政府历尽艰辛,励精图治,通过招商引资与农业开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积极联合倡导三十二县的农林部门,对周边农副产品资源统计整合,满足稳定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原料,工业化加工解决农产品滞销,健康引导企业科学化、规模化发展需求。项目必将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和提高配套设施,按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发展,推进农副产品产业化交易,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地点在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南玉子村,距县城10公里,距西平铁路货运站15公里,距福银高速入口处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用地1035亩。基地地形平坦,北高南低,高差较小,地质较好,是销售精品的理想之地,升值潜力巨大。
2、项目市场调研分析
为充分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趋势,确定目标客户群,明确项目定位,开发出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实现项目投资效益最大化,根据业主意向以及项目前期立项建议、批准规划等条件,做了相应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采用电话预约、随即取样、设立集中调研点、知名企业中高层定向约访等形式,重点对县城内及周边附近客户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已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需求,问题点,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物业管理及市场环境上。因此,我们应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合理设计,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项目形象。
3、市场定位
本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意见》,与法国路易达孚阿里巴巴,共同打造西北地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立足于服务“三农”,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引进专业的人才团队,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物流实施全方位整合,致力于发挥供销优势和激活现有资源,有效改变农产业传统型格局与结构。建立起2省5市32县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实体交易大厅加互联网营销的双向模式把西北地区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全局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实现西北农业产业的大数据化、金融资本化、产业创新化,帮助农村实现"农业+互联网"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强调的精准扶贫。
2.5 建设项目市场预测
早在20世纪末,根据我国传统包含和现代科学,我国营养学家就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平衡膳食结构。按照平衡膳食结构,各类食物的地位如表2-6。
表2-6:我国国民平衡膳食食品消费量
项目 每天 全年
谷类食物 300-500g 109.5kg
蔬菜 400-500g 146.0kg
水果 100-200g 36.5kg
蛋类 25-50g 18.25kg
禽肉类 50-100g 36.5kg
豆类及豆制品 50g 18.25kg
奶类及奶制品 100g 36.5kg
油脂类 25g 9.125kg
 
项目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对于附加值高、品质优良的食品消费力较强,饮食结构相对合理,依据上面的平衡膳食结构标准,结合项目区饮食特点,对项目区的农产品需求量进行预测。
表2-7:项目区各类农产品需求量预测表
项目 每天 每年
谷物 人均量(kg) 0.4 146
总量(T) 137.2 50078
肉类 人均量(kg) 0.12 43.8
总量(T) 41.32 15081.8
水果 人均量(kg) 0.3 109.5
总量(T) 103.3 37704.5
蔬菜 人均量(kg) 0.35 127.75
总量(T) 120.51 43984.33
豆类及豆制品 人均量(kg) 0.04 14.6
总量(T) 13.77 5026.78
 
注:半径100公里以内人口1120万人计
近期,项目的目标市场主要以居民为主,带动、辐射周边县区,根据以上的预测及2016年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可以看出,西北地区陕甘宁区域各种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广阔。
2.6 项目绿色食品产品市场预测
1、国内外市场现状
进30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模式已悄然变化,动物性食物,油脂摄入量过剩,谷物杂粮摄入不足,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糖尿病,心血管类,结肠类等疾病)增加。随着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颁布指示,谷物杂粮作为膳食宝塔的塔基,已经成为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可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杂粮深加工产品严重缺乏,绝大部分杂粮是以原粮分包与初级加工的形式面市,产业程度低下。饮料类一直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天下,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两乐”在饮料市场整体份额不断下滑,碳酸饮料被市场贴上不健康标签,迫使行业重新洗牌。
2、产品市场前景、供需分析
首先,天天然无公害、绿色健康,功效型饮品,以均衡膳食搭配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据尼尔森零售监测数据显,截至2015年年底,纯天然和功能性饮料品类在2015年以双位数增长。有关专家指出,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消费回归理性,企业只有生产出品质优、符合行业趋势,且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大健康饮料类,杂粮类行业需要进一步的培育,目前处在快速成长期前期,三年内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可以预测,未来谁能抓住健康趋势,就有很大把握分羹市场。
其次,清淡口味饮品成为新的竞争亮点。过去可口可乐、百事、雪碧等碳酸饮料年销量百亿,今天“凉茶带点甜”的甜蜜口感和预防上火的产品定位逆势崛起。
 第三,国际品牌的市场会被国产品牌逐渐瓦解。国际巨头企业庞大,市场跟进反馈速度慢。而民族企业在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带领下,创新研发国民健康型功能型天然营养饮料,迎合国内国民消费最基础,最真实的消费趋势,把我们中华品牌,民族企业顺势崛起,抢占巨头市场。
3、项目产品自身竞争力分析
(1)产品有亮点
谷物杂粮----绿色天然,无公害,健康,环保。
柿子饮品----抗氧化,防辐射
市场定位广,消费群体大
     谷物杂粮适合所有需要膳食平衡的消费者;柿子饮品价格亲民,市场占有率高。
(3)销售模式全方位
传统销售和互联网+结合
4、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丰富,消费者越来越“智慧”对健康、天然、等理念更加关注。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无公害谷物杂粮和绿色健康饮品需求日益增长。
2.7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7.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7.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