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生态农业种养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1 09:01:23

导语1 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1 3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发展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农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也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项目的开发建设是践行相关政策的要求。通过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获得极高经济效益,同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产业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国际趋势,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强化公益性定位、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三农”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种养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么好的机遇和政策下种养殖产业一定能发展的很好。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04年至2018年中央连续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规模经济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
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农业部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经营产出水平。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
3)《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
4)《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个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示范县种养业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实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新增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能力2600万吨,废水处理利用能力300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能力3600万吨。探索不同地域、不同体量、不同品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5、《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中城市郊区、国有农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种养殖业,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的。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进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保护生态农业环境。
2、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生态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农业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提倡发展科技农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现代农业在我国将迎来大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从根本上促进乃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项目的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通过项目的建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尤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焦点,如何切实解决好农业发展、经济提高和生态保护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结合白山市的特点,必须实施农业产业化,培植优势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提产业高增值转化,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以达到脱平致富的目标。
5、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项目的建设可直接间接为社会提供380个新工作岗位,主要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有利于当地扶贫,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6、农业发展基础实力良好,促进项目的建设
近年来,突出特色,加快推进农业“调转促”步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初显成效。2016年,该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86.5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1.14亿美元,同比增长7.8%;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居全市第一。
工作推进中,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瞄准控水节本、减肥提效、节药控害、种养循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广泛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加大品牌培育、创建和推介。对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以及著名商标认定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相应奖励。截至2016年,该县共认定绿色食品(原料)及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94.8万亩,种植中药材、西瓜、蔬菜、烟叶等特色经济作物57.6万亩,经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形成了板面专用面粉、好梦圆面包专用面粉、香椿、樱桃、李兴桔梗、麒麟西瓜、老炊牛肉等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农业品牌引领效应凸显。
此外,通过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6万亩,组建32个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突破100万亩。通过自主创新,集成了小麦、大豆、玉米、红芋等4套农机农艺一体化增产技术模式,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全覆盖。目前,有机良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正式挂牌,“农科院皖北分院”“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和“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正在建设,探索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径,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专用品牌粮食试点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与国家、地方现行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是完全相符的,不仅能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安排青年劳动力就业,并且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现代农业分析

2.1.1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图2-1: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图2-2: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
 
3、农业总产值
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
图2-3: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
 
2.1.2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2.1.3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2、政策发展前景
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今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决定2018年继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通知》要求,2018年,根据各省(区、市)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确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请数量。总产值6000亿元及以上、6000亿元以下的省(区、市),分别按2个和1个控制数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超报不予受理。计划单列市名额计入省指标,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
2.2 大健康产业市场分析
2.2.1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大健康产业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疗消费开支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DP总额的1/1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等认为,健康产业会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加速发展,很快将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健康产业全球总产值将达到 13.39万亿美元,为2011年的1.9倍左右。20世纪健康支出增长缓慢,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处于成长期,在2003年增长率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新一轮的增长主要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且人均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带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为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全球人均健康支出持续快速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882.188美元。自1996年至2012年,全球人均健康保健支出总体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与全球经济发展状况有着紧密联系:在2003年,人均健康支出增长率达到近15年间的最大值;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增长率急剧下降,在2009年一度跌至近10年最低值。但总体上,进入21世纪后,人均健康支出保持正增长。预计到2020年,增长率将达到6%,从而全球人均健康保健年支出达到1882.188美元。
2.2.2 大健康产业市场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
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购买力基础。国际发展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进入典型的消费升级周期,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将成为主流。2011年以来,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08年15780元增加到2017年25974元。伴随收入增加,居民健康消费支出保持较高速增长。
健康意识的提升与观念革新进一步促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恶化与生活压力增加引发人们的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健康饮食、健康消费观念革新也使得食品医疗等行业进入大众消费的高级阶段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2011-2016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利润率处于较高水平。
21世纪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互联网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集中产业。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健康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我国渔业发展分析
2017年是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在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渔业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313.85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666.6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6780.76亿元。其中,休闲渔业产值764.41亿元,同比增长15.03%。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9.7:22.9:27.4。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987.65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307.40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61.7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876.25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80.80亿元。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5.5:54.5,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8.9:21.1。
2、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8452.78元,比上年增加1548.58元、增长9.16%。
3、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45.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养殖产量4905.99万吨,同比增长2.35%;捕捞产量1539.34万吨,同比降低2.96%;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6.1:23.9。海水产品产量3321.74万吨,同比增长0.62%;淡水产品产量3123.59万吨,同比增长1.47%;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5:48.5。
表2-1:2017年国内捕捞产量(单位:万吨)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减少0.23千克、降低0.50%。
4、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449.0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05%。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84.08千公顷,同比降低0.67%;淡水养殖面积5364.96千公顷,同比增长0.33%;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0:72.0。
 表2-2:2017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单位:千公顷)
 
2.4 2017年我国水产品行业消费量及发展趋势预测
全球60亿人口的动物蛋白摄入来源15%以上是来自水产品,其占消费总蛋白6.5%。此外,水产品为超过29亿人口提供了近20%的动物蛋白摄入,为43亿人提供了约15%的动物蛋白。与畜禽蛋白相比,水产蛋白肉质更嫩,而且脂肪含量少,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协会认为,水产消费主要受人口增长、家庭收入增长、城市化进程及饮食习惯四大因素影响。从全球来看,水产品产量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年均增长率在2%上下,人均消费量也保持稳步增长。
从区域来看,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受人口、经济等方面影响,总体需求增速趋缓甚至停滞;中国受益于城市化、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水产品的消费量保持较快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国,2016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到6901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40%,其中,中国水产养殖量达到5142万吨,占全球养殖量的比重超过70%。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速在4%上下,高于全球2%左右的增速,其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在5%上下,2016年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4.5%。

图2-4:2016年,我国水产品的消费量已经超过猪肉(万吨)
 
从全球来看,对虾产业经历了从1992年全球产量100万吨,到2010年的将近400万吨的持续增长发展期,之后产量开始收缩。尤其是2013年以来,由于虾病肆虐,导致东南亚产区对虾产量至少下降40%,中国产量也大幅下降,导致了近年来全球对虾产量持续下降,已经从2010年390万吨的高点下降到2015年的281万吨。
从区域分布来看,亚洲是全球对虾的主要产区,全球对虾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生产国,早在2012年我国对虾产量150万吨,占全球对虾产量比重高达42%,近两年,印尼、越南、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对虾养殖量提升,我国对虾养殖量占全球的比重走低。2015年中国对虾产量8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达到28%,而东南亚四国产量合计达到130万吨,占比达到46%。
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13.75亿,二胎放开之后,我国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到2030年达到14.3亿。
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的消费量大幅高于农村居民,2016年城镇居民水产品直接食用消费量为28.15公斤,远高于农村居民的11.56公斤。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李克强总理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继续提升,对虾的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
受益于人口增长、城镇化和消费升级,我国水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加,我们预测,到2023年我国水产品消费量将达到7000万吨。
图2-5:各国和区域水产品消费预测(千吨)
 
2.5 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前景及趋势
近年来,中国水产养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方式仍占主体,标准化、集约化加工生产的要求与传统分散的水产养殖生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水产品国际贸易市场仍面临质量安全因素不稳定的巨大压力。水产养殖只有走产业化之路,完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流程,着重加强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才能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实现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水产品产量及需求的继续增加和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水产养殖产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而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的今天,水产养殖如何发展成高效益、低密度的养殖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
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同时,。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今后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将为水产养殖产业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2000年以来的增长趋势,预计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支出540元,2022年将达到711元。
2.6 我国家禽养殖发展分析
2014年起,国内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的引种量显著下降,有效降低了行业过剩产能。由于祖代鸡苗引种至第一羽商品代肉鸡出栏周期约14个月,去产能的效果将于2016年逐步体现。2015年两大主要祖代鸡苗生产国美国和法国相继出现禽流感,我国对美国和法国先后实施了祖代鸡引种禁令,促使2015年祖代种鸡引种量锐减至68万套左右,降幅约40%。2016年4月、7月美法再次相继爆发禽流感,8月底美国禽流感事件进一步推迟了复关时间,年内复关已基本无望。现阶段引种国家仅有新西兰和西班牙,截止2016年8月20日全国总计引种17.28万套,远低于我国鸡肉消费的引种需求,2016全年祖代鸡引种量在40万套左右。国内父母代种鸡价格从2015年底的12元/套暴涨至目前的85元/套,说明父母代种鸡供需关系变化已基本确立。预计未来两年内受上游种鸡引种大幅下降的影响行业景气将逐步传导,肉鸡市场将逐渐出现供给短缺,鸡肉价格逐步回升带动家禽行业景气上行。
图2-6:鸡价有所上涨,鸭价回落(元/ 千克)
 
2.7 2017年中国水果行业发展分析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2000 年至 2014 年,全球水果产量从 4.79 亿吨增长至 6.82 亿吨,CAGR2.56%。全球水果生产区域分布不均,亚洲水果产量最多,占比约为 46.0%;其次是美洲,占比约为 25.3%。
图2-7:全球水果产量
 
图2-8:全球水果产量分布区域
 
中国水果种植面积与产量稳定增长,水果进出口逆差缩小。2000 年至 2015 年,中国果园面积由 893.2 万公顷增至 1,281.6 万公顷,CAGR2.44%,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0 年至 2015 年,中国水果总产量由 2.14 亿吨增至 2.74 亿吨,CAGR 为 5%。2015 年,中国水果净进口 143 万吨;2016 年,中国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数量为 347 万吨,同比增长 21%;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金额为 5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净进口 50 万吨,逆差缩小。
图2-9:中国果园面积
 
图2-10:中国水果产量
 
中国人均水果消费量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15 年,中国水果消费量 2.66 亿吨(含水果加工),2010-2015 年 CAGR4.54%。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中国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2015 年我国水果人均年消费量为 32kg(仅即食鲜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预测,2020 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 60kg。但就目前水平来说,相比健康标准 70kg 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水果消费量105kg 的一半。
图2-11:中国水果消费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预测,2016 年至 2024 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将以 3.5%的CAGR 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量将以 1.2%的 CAGR 持续增长,到 2024 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 93.9kg;预计中国水果消费量总体规模将持续保持 2%~3%的 CAGR 增长。以CAGR2%推算,2024 年我国水果市场规模将达到 3.24 万亿元。
图2-12:中国水果消费金额预测
 
2.8 项目运营战略与策略
一、市场推广策略
1、电商模式。以入驻京东、天猫、一号店、顺丰优选、苏宁生鲜和亚马逊生鲜电商主流平台。
2、机关单位福利市场。
3、建立直营专卖店,拉动加盟专卖店。
4、经销商运作超市系统。
二、产品策略
1、大包装系列按照目前工艺要求保质执行就行。
2、小包装系列:
1)产品定位:中档-高档。
2)包装:设计风格独特,辨识度高,体现进口,原装,高档等概念,不同渠道不同包装。
3)辅料:辅料搭配需能解决产品自身固有局限性,提高客户消费体验。
三、营销策略
(一)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项目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特点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目标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引起顾客的潜在购买需求。
2、营销网络:项目公司将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将项目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项目公司将专门选取对项目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线上线下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内心。
4、网络营销:项目公司将会建立专门网络营销渠道,推广公司系列产品,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二)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