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7 09:03:05

导语1 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与可行性1 3 1 项目建设背景1、从我国政策环境出发,种业繁育推一体化迎来发展机遇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

1.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与可行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从我国政策环境出发,种业繁育推一体化迎来发展机遇期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规划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种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农作物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未来几年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牢牢地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2015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再提做大做强繁育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支持政策,包括强化项目支持,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以及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2、我国农业制种产业的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实现了由计划供种向市场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近年来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培育并推广了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专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二是良种供应能力稳步提高。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提高到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三是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育繁推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四是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公布实施了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绝大部分涉农县(市、区)成立了种子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已成为突破耕地和水等资源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育种创新能力较低。育种材料深度评价不足,育种力量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育种复合型人才缺乏。二是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三是种子生产水平不高。种子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加工工艺落后。四是市场监管能力不强。种子管理力量薄弱,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工作经费不足。五是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种子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3、是历史悠久的资源和农业大县。
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桔乡,而且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耕地面积达41.3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地3.3万亩,水面达12.1万亩。
本项目的提出,旨在充分发挥地域和企业自身综合优势,整合资源,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机遇,推进“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打造我国江西乃至西南地区一流的种子企业。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顺应我国当前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实施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支持政策,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
1)强化项目支持,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推动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推动国家相关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2)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推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将国家拨款形成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鼓励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或上市交易。研究确定科研成果的机构和科研人员权益比例,并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人才合作。深化科企合作,推进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破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瓶颈。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打假护权专项行动,建立种子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保护农民和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奠定基础。加快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做好品种测试与品种审定的有机衔接。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打破地方封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
3000吨良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正是顺应我国当前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种业大市场的健康发展。
2、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当前,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粮食需要,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因此我国粮食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才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长远目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是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生产的好坏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产量一般高20%左右,增产潜力巨大。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而产量则占水稻总产的近6O%,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6000万人口。与常规稻相比,杂交水稻是通过三系或两系配套实现的,因而杂交水稻的良种繁育对环境条件和农民生产技术的要求更高。通过实施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配套完善水稻良种生产基础设施,加强种子质量检测监控,可以使项目基地生产出质优量足的杂交稻良种供应水稻生产,这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8000亩,年产杂交稻良种300万公斤,可供80万亩以上大田种植优质杂交水稻。为提高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水平,改善稻米品质,满足人民生活所需,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是实施种子工程,夯实杂交水稻产业基础的必由之举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都离不开良种。改革开发30年来,我国种业的长足进步为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30%提高到了现在的40%以上。党中央、国务院在近年来下发的涉农1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了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加强良种培育、做大做强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等政策措施。
是实施种子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建设杂交水稻的良种生产基地,可以夯实杂交稻种子和粮食生产的产业基础。
4、是改善水稻品种品质,提升种子市场竞争力的长远需要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同时又是农业产业中最能体现科技含量的领域,并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对种子产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我国的种子产业虽然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发展较迟、起步较低、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的种子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相互分离,科研单位只抓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研究,对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生产力的转化关注较少,而推广和销售部门很少参与科研,育繁、推广长期相互分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长期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研发能力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有一批优质水稻品种(组合)通过审(认)定,仅“九五”以来逾90个,但往往由于良种扩繁建设等措施不到位,影响了推广应用速度和范围。要提高杂交稻良种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大流通,就必须以科技为突破口,提高品种品质,加速品种更新。
建立优质杂交稻良种繁育基地,可将种子繁育、推广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江西省优质水稻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5、是提高种粮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
种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增加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收益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江西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上做了大量的艰苦努力,目前,综合性状好、产量高、通过省级审定的杂交水稻组合不断涌现,也有一批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上应用。但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生产基地承担良种繁育任务,只依赖外地调种,则很难满足江西省市场和广大农户对杂交稻良种的需求。
本项目建设可将种子繁育、推广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进一步满足广大种粮农民种植杂交稻的要求,保障农民获得种植杂交稻的比较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项目可行
1)《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发掘一批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基因资源,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的新品种;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通过考核的种子检验机构年样品检测能力达到60万份以上,例行监测的种子企业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队伍,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并率先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和关键设备,创新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集;鼓励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支持种子企业牵头或参与组织实施种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项目。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自育品种试验,采用先进种子加工技术及装备,提升种子质量。引导企业建立新品种示范网络,完善种子市场营销、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乡村种子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零售商店等基层销售网络,加强售后技术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子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改善育种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建设育种研发中心、种子加工处理中心、品种测试体系和展示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开展杂交作物育种材料筛选、组合选配与测试、新品种试验示范,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科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科研单位人才、技术、资源和科研成果,加快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
2)《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3)《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本项目3000吨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工程是促进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要手段,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的要求。
2、项目生态条件优越,具有优先发展的机遇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根据新干气象局资料,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72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63.8mm,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3天,多年平均太阳幅射总量为104.6千卡/cm2,多年平均日照1684.8小时,日照率为3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实测最大风速34m/s,多年平均风速2.4m/s。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3、项目单位具备完成项目建设的实力
项目承办单位是一家以水稻良种为主,兼营其它农作物良种,集研发、生产、仓储、精选加工、分级、包装、检测、批发、零售、服务的民营种业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公司杂交水稻的生产、销售和服务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以合作单位形式与江西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中国水稻所,新余市农科所科研合作,江西省种子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年生产销售水稻良种220万kg以上。
4、项目保障措施合理支撑项目可行
1)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本项目上马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再上新台阶,相关的管理工作量势必进一步增大,为此,公司将进一步推进管理提升,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信息化、流程化生产控制体系;在营销管理方面,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在组织管理方面,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人员管理方面,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在流程管理上,减少业务运作过程中不增值环节,同时加强信息化促进流程管理清晰化。
总之,通过优化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加凝聚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推动企业持续扩张
为了支撑本项目发展,公司实施营销体系扩充工程,支撑企业业务规模扩张:
——构建大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广域覆盖;
——实施精细化营销、不同市场策略差异化;
——强化企业服务能力、市场需求反应能力。
总之,在营销层面要达到“以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以精细化营销探寻市场机会点、以快速响应赢取客户满意”的局面,在推进上讲求分步实施、点面搭配、温和渗透与强力突破相结合、以此保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新的成长。
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确保企业技术领先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公司秉承创新促领先的企业精神,将不断推进良种技术创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良种,积累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立足于公司稳定、状大、发展,利用现有的杂交稻良种的生产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将其建设成的杂交稻良种生产基地,对带动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规划,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并且可行。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种子行业发展

国内种子市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2.1.1 1958-1978 年:“四自一辅”
1978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四自一辅” 的种业政策,即中国农民对于农作物种子的“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这个阶段农民以自留种为主,种业还未真正形成。
2.1.2 1978-2000 年:“四化一供”
1978 年是中国种业的真正开始,这一年中国种业进入了所谓的“四化一供”时期,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有计划组织供种的原则”。但是受限于旧有体制的限制以及从业人员认识的局限性,这个阶段国内种业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之中,产业运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虽然对产业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了至少一个世代。
2.1.3 2002-2011 年:《种子法》颁布,进入市场化探索阶段
2002 年我国的《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了新的时期,开始市场化的探索,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1)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放开和市场化经营,活跃了市场;2)明确了品种权和种质资源保护,重视和投资科研和育种发展;3)加快引进新品种和种质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价值提升。不足:1)体制改革不到位,科研育种的“双轨制”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发展受阻,产业链没有形成;3)不规范普遍的市场行为十分普遍,侵权、套牌、虚假宣传等投机行为盛行。
2.1.4 2011 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期。改革的重点从销售、从产权开始向科研、向产业转向。
2011 年5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标志。“种业新政”中明确了提出了政策对未来中国种业的发展定位和构想,最核心的是明确了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责任分工,强调由科研机构进行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构建商业育种体系,并强调了对于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加强市场化监督管理。
图2-1:2010-2015年中国种子企业数量走势图
 
2011 年8 月颁布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中,更是大幅抬高了种业企业的门槛。国内种业经过市场化初期的无序发展之后,种企数量开始迅速下降,从2011 年的8600 多家减少到2014 年的5064 多家,平均每年净减少1000 多家。
2015 年6 月8 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种业“事企脱钩”工作的通知》,纳入脱钩范围的种子企业(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所办的种子企业),要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完成事企脱钩。逾期者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将截止于2015 年12 月31 日,并即注销。这项政策更多的是通过事企脱钩,加快我国国内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推动种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当前是国内种子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第二阶段。这几年的“种业新政”,只是政策调整的前奏。新版《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也即将实施或颁布。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种子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2.2 我国水稻种子行业发展特征
1、品种数量、类型增多,早熟优质易种植品种需求量增加
目前一个省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多者达200个以上,类型有早、中、晚稻,熟期有早、中、迟熟。随着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的增加,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使抛秧、直播、机插等技术应用面积越来越大,还有特殊年份气候灾害的影响,因此,双季稻区早熟、优质、矮秆水稻品种市场需求量逐年加大,不但可以节省劳动力,更可以避免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另外,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两系杂交稻米质相对较好,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但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易受温度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的风险。常规稻品种面积扩大明显。现实情况是早稻、晚稻常规品种实际产量不低于杂交稻品种,而且常规稻种子价格便宜,农民可以自留种,米质相对较好,尤其南方有些晚稻品种,米质明显优于杂交稻,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比较,加上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品种的质量要求,常规稻种植面积有上升趋势,这是对杂交稻种子市场业务的一个新挑战。
2、消费者购买种子时更加理性化
2000年以前,整个种子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垄断经营,基本都是种子公司推广什么品种,农民就种植什么品种,品种数量也没有现在复杂,较为单一,农民自主选择的余地小。2000年《种子法》出台,种子市场放开,种子市场经营企业数量增加,品种保护意识和力度加大。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刚开始时,各种子公司推出的独家专营品种是农民追捧的热点,价格相对老品种高,各级经销商利润空间大。而老品种经营企业多,无法控制价格。致使各企业纷纷购买引进或选育新品种,随着新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多年多点的种植实际表现,农民认为未必新品种、专营品种就一定表现好,市场上新品种数量也饱和。因此,农民购买种子的消费呈现出理性化,要看过、种过才相信。种粮大户或粮食种植合作社因为面积大,品种的好坏关系重大,相对技术水平也高,在选择品种上更加理性,一般要经过试种试验才会进行规模化种植。所以只有在田间种植表现好的品种推广面积才会增加,才会被广泛接受。竞争的核心也是品种的竞争。
3、杂交水稻种子行业存在高风险性
对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者来说,经营过程中存在高度风险性。种子因质量问题的赔偿额度可以超过种子价款的几十倍直至上百倍,可以超过种子销售利润的几百直至几千倍,是利润与风险高度不相配的行业。
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过程完全处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无法人为控制的因素很多,无法像工厂标准化生产一样,能进行精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相反,因为气候的异常,经常会导致生产的减产或失收,具有较大的生产风险性。杂交水稻种子是有生命的活商品。如果贮藏条件不合适,时间过长,就会丧失生命失去其作为种子的功能。杂交水稻种子的生理性状外表看不到,很难快速检测质量。种子的纯度、适应性、丰产性等性状从种子外观上也看不出来,只有种到大田后,在一定生育阶段才表现出来。现行的检测手段是对自己生产的种子进行抽样,到海南岛加代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在试验室可以通过DNA检测方法快速检测纯度,但只能是作为参考,不具备法定标准。抽样有时也不具代表性,鉴定存在失误风险。因而,很难完全做到种子不出质量问题。两系杂交稻制种不育系的育性完全靠大自然的临界温度控制,给种子的生产带来更大风险,遇到特殊温度环境,种子质量无法达标,经常出现种子全部报废转商现象。按《种子法》规定,种子使用者因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赔偿其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这给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
4、杂交水稻品种适应区域存在局限性
普通的商品流通范围广,世界各地均可以使用。但是农作物品种,尤其是杂交水稻品种,因其植物生理特性,受到各地自然气候条件限制,受纬度、海拔、日照、温度等的影响很大,有很强的地理区域适应性,某一品种只能在其适宜的区域种植才能获得丰产。这就决定了单个品种的目标市场有很强的局限性,增加了种子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规模发展。也由于品种的区域局限性,导致种子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一家企业很难靠几个品种占领大部分市场,想控制全国性市场很难。要开发某一省份或某一地区的市场,必须要有适合的品种才有可能做到。
2.3 2015年全国水稻制种产供需形势分析
今年全国杂交水稻制种落实面积在145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左右。从区域看: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基地面积基本维持稳定,江苏基地面积有所减少,福建基地面积有所增加。从品种结构上看,近年来通过审定的品种制种面积大幅上升,一些老品种制种面积继续下降。目前四川省近3000亩基地受灾绝收,浙江省2万亩基地受灾,江苏基地基本正常,其他大多数制种基地与往年情况大体相当。今年期末有效库存1.1亿公斤,按常年单产水平预计新产种子2.6亿公斤左右,2016年杂交水稻种子供给总量将超过总需种量1.25亿公斤,如后期不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杂交水稻种子将继续维持近几年严重供大于求的状态,预期市场依然在最低谷徘徊。
2.4 2016年春夏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 
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出现结构分化。2015年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依然低迷,企业尽力消化库存,在新审定品种加大种子生产的带动下,今年落实制种面积同比略增,新收获种子2.39亿公斤,加上有效库存1亿公斤,明年杂交水稻种子市场可供种子总量3.39亿公斤。预计2016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呈稳中略降的态势,国内用种和出口约需2.5亿公斤种子,总量供给充足。但从品种结构看,明年三系杂交水稻种子供给过剩依然严重,而两系杂交早稻种子已经供需平衡,在江西等地可能会出现紧平衡。受杂交水稻新品种优势不突出、常规稻优质新品种不断扩大种植的影响,预期出现紧平衡的早稻种子市场价格不会大幅上升;中稻种子市场供过于求压力依然很大,部分企业为避免转商处理可能对积压的老品种进行甩货,种子市场价格预期下滑。
2.5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5.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水稻种苗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功效与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水稻种苗质量,建立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建立多重分销渠道,保证产品渠道的畅通,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
3、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5.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白芨种苗与干白芨产品宣传服务,通过参加技术交流推广会、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开发和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做强公司水稻种苗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水稻种苗的培育开发、提升干水稻种苗产品质量,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